腸胃炎

腸胃炎指的是胃、小腸或大腸的發炎,通常是因為吃了受汙染的食物所導致。症狀包含嘔吐、腹瀉、腹部絞痛、發燒、脫水、休克,建議短暫禁食後再吃清淡的飲食。若症狀嚴重,請立即就醫。

基礎知識

腸胃炎

酵素推薦2025最新!22款熱門酵素品牌評比+完整選購指南

酵素推薦怎麼挑?消化酵素推薦哪一種?酵素怎麼吃?什麼時候吃?《Hello醫師》為您解說酵素種類、成分及挑選重點,並整理出22款熱門酵素產品,供您參考選購。 酵素是什麼?認識3大酵素 人體本身會分泌酵素,並且也能透過食物攝取酵素,主要分成3種: 代謝酵素:廣泛存在體內,負責催化體內化合物的分解、合成及轉化,促進助新陳代謝。 消化酵素:主要存於消化系統,可將食物中複雜的大分子,如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分解為較小的分子,像是氨基酸、脂肪酸、單糖等,以便身體吸收和利用。 食物酵素:存於水果、蔬菜、發酵食品等生鮮食物中,可幫助分解食物,使排便順暢,像是水果酵素就屬於此類。 3種酵素中,代謝酵素只能經由人體自行產生,消化酵素與食物酵素都可透過保健食品補充,因此,市面上所販售的酵素產品都是消化酵素、食物酵素,或兩者混合的複方產品。 消化酵素或水果酵素怎麼選?5大酵素產品解析! 市售酵素產品可分為5種: 消化酵素:僅有消化酵素 水果酵素:單一水果酵素或綜合水果酵素 消化+水果酵素:消化酵素+水果酵素的複方產品 酵素益生菌:酵素+益生菌的複方產品 水果酵素飲:以水果為基底發酵製成的飲品 1.消化酵素 消化酵素可促進消化日常攝取的食物,幫助身體吸收,常見成分包括: 蛋白酵素:如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幫助分解蛋白質為胺基酸,促進吸收。 脂肪酵素:如胰脂肪酶和磷脂酶,幫助分解脂肪為脂肪酸與甘油。 澱粉酵素:如澱粉酶,將澱粉分解為麥芽糖或葡萄糖。 纖維酵素:如纖維素酶,分解植物的纖維素,使排便順暢。 由上可知,不同消化酵素的成分,所應對的食物成分不同,若想加強幫助消化,可考慮選擇消化酵素成分較完整的產品。 2.水果酵素 水果酵素可使排便順暢,也可幫助消化,適合有這兩方面需求者。 水果酵素可分為單、複方等2種: 單方水果酵素:只有單一水果酵素,如鳳梨酵素(含鳳梨蛋白酶)、青木瓜酵素(含木瓜蛋白酶)。 複方水果酵素:含有多種水果酵素,如鳳梨 + 青木瓜,甚至混合其他蔬果的酵素。 單、複方水果酵素各有優點。單方水果酵素的成分較單純,不會攝取額外的化學成分,若食用後有益,也較能確定哪些成分對身體帶來幫助;複方水果酵素的成分雖然較複雜,但也會添加其他對身體有好處的成分,例如維生素、礦物質或膳食纖維。 3.消化+水果酵素 市面上有許多酵素產品都屬於這種類型,具備上面2種酵素的好處,但對各方面的好處也可能因此稀釋,畢竟保健食品的劑型大小是有限的,無法將所有成分都加入其中。 選購這一類產品需格外注意成分、酵素含量及活性單位,確保含有所有的必需成分。 4.酵素益生菌 益生菌和酵素雖都可能對腸道有益,但本質與作用路徑不同,差異如下: 益生菌:指對人體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雙歧桿菌等;不同菌種、菌株的功效不同,常見好處包括:改變細菌叢生態、維持消化道機能及調整體質。 酵素:是一種蛋白質,依據類型不同,存在與作用的位置也不一樣,主要好處為幫助消化、使排便順暢。 酵素益生菌產品同時含有益生菌與酵素,具備兩者的好處,適合想要全方位保健,加強維持消化道機能者;但如同「消化+水果酵素」,一旦產品的成分變多,重點成分的含量就變得很重要,例如:是否含有完整的消化酵素成分?是否添加足量有益的水果酵素? 另外,不同益生菌的菌種、菌株,作用也不一樣,在購買時都需仔細研究。 5.水果酵素飲 水果酵素飲就是市面上常見的各種酵素飲,例如: 鳳梨酵素飲 梅果酵素飲 綜合水果酵素飲 這類酵素產品是以水果為基底進行發酵,製成酵素發酵液,藉由發酵過程保留多種酵素活性、益生菌與營養素。 優點是天然、少負擔,發酵過程能保留水果中的營養成分,並增加益生菌的活性,缺點是無法確切得知攝取的營養素濃度與比例,且酵素活性可能因儲存條件或生產過程而降低;另外,部分水果發酵液的含糖量可能較高。 酵素推薦挑選4大重點 標示酵素活性單位 注意有無添加輕瀉劑成分 酵素成分、含量透明 液態水果酵素 ≠ 水果酵素飲 酵素推薦挑選重點1:標示活性單位 酵素的活性單位是用來衡量酵素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單位,像是酵素可以多快分解蛋白質、澱粉或脂肪;簡單說,就是衡量酵素「產能」的數字,讓人知道酵素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完成多少工作。 標示酵素活性單位的產品,因為經過嚴格的實驗測量與評估,較可以確保對人體有實際幫助,因此,建議挑選有標示酵素活性單位的產品,尤其是混合多種成分的複方產品,例如「酵素益生菌」、「綜合水果酵素」、「消化+水果酵素」。 酵素推薦挑選重點2:注意有無添加輕瀉劑成分 部分酵素產品會添加輕瀉劑成分,這些成分多數雖取自天然植物,但若劑量過高,可能導致腹瀉,造成脫水或電解質不平衡,長期食用也可能讓身體產生依賴性,進而影響消化道機能;因此,建議斟酌選購含有下列輕瀉劑成分的酵素產品。 阿勃勒(臘腸樹的果實) 番瀉葉 蘆薈素 決明子 望江南(又稱羊角豆、羊角豆萃取物、石決明) 氧化鎂 另外,以下成分雖然不是輕瀉劑,但當含量較高時,由於腸道較難處理這些成分,也可能造成刺激並排便。 糖醇化合物:常見的甜味劑,例如乳糖醇、乳酮糖、山梨糖醇。 乳糖:尤其是乳糖不耐症者,因為腸道缺乏足夠的乳糖酶去分解與吸收乳糖。 酵素推薦挑選重點3:酵素成分、含量透明 建議挑選清楚標示所有成分及含量的產品,例如: 添加消化酵素:標示每支酵素名稱、含量、活性單位 添加水果酵素:標示活性含量 複方添加其他成分,例如益生菌:標示益生菌菌株、菌數 酵素產品的成分與含量愈清楚與透明,表示產品經過嚴格檢驗與分析,廠商可提供精確數據與資料,公開讓消費者檢視。 酵素推薦挑選重點4:液態酵素 ≠ 水果酵素飲 液態酵素與水果酵素飲雖都是液體,但卻是完全不同的產品,在購買時要多加注意。兩者差異如下: 液態酵素 酵素作法:將水果酵素及其他複方成分製成液態。 酵素成分標示:通常會標示出所有複方成分,例如消化酵素、益生菌或營養素。 酵素份量:較小,可以一次喝完,通常為軟式鋁箔包裝。 水果酵素飲 酵素作法:添加特定微生物在蔬果中,經長時間發酵製作。 酵素成分標示:僅含有主要的水果成分,例如梅子、鳳梨。 酵素份量:有家庭號的大玻璃瓶,也有即飲的小瓶裝。 酵素怎麼吃?什麼時候吃? 酵素的食用方式依酵素種類和幫助而有不同: 隨餐服用:消化酵素、水果酵素通常都建議餐前或餐後服用,幫助消化食物,維持消化道機能。 睡前服用:市面有一類產品稱為夜酵素,除了幫助消化之外,也含有幫助入睡的成分,因此適合在睡前服用。 依需求服用:若只是短期需要幫助消化、促進排便順暢,同時也不希望食用保健食品,水果酵素飲就是一個合適的選擇,可以少量、視需求食用。 食用酵素時,注意不要將粉末加入熱水,或與熱飲一同服用,因為熱水的高溫可能影響酵素活性。 酵素型態優缺一次看:粉包、錠劑、液態、膠囊 酵素型態約有以下5種,每種型態有各自的優缺點,可依個人需求挑選: 酵素膠囊:膠囊型態以消化酵素居多,膠囊有助於維持酵素活性,也能阻隔酵素的味道。 酵素粉包:粉末吸收快、攜帶方便,但須注意保存的溫度與濕度;食用時若在意味道,可配水吞服。 酵素錠劑:錠劑的穩定性高、易保存,也較不會有味道問題,但相對吸收可能較慢,而且含有較多製成錠劑所需的賦形劑。 液態酵素:液態酵素的吸收快、補充方便,但為調製出接受度較高的口味,可能含有較多的糖或調味劑。 酵素果凍:果凍的特性和液態酵素相似,而且為製成果凍需經過加熱的程序,可能影響酵素活性。 酵素不適合哪些人吃? 下列族群在食用酵素前,最好先諮詢專業醫師: […]

看更多 腸胃炎 相關文章

腸胃炎

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3~10月是腸病毒(Enterovirus)肆虐的季節,還記得就讀小學時,學校經常宣導「天天勤洗手,腸病毒遠離我」的口訣,但或許你不知道,腸病毒其實是一群病毒的總稱,屬於幼兒常見疾病,包含小兒麻痺病毒(Poliovirus)、克沙奇病毒(Coxsackievirus)、伊科病毒(Echovirus)及腸病毒68型後等60餘型。本文將介紹腸病毒的傳染途徑、症狀及預防方法。 腸病毒傳染途徑與潛伏期 在臺灣,腸病毒的高峰通常是五月底至六月中,而九月開學季也有一波。腸病毒只會由人傳人,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也可能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感染,此外,新生兒則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產後接觸等途徑感染。感染腸病毒後,約二到十天會開始出現症狀,但在發病前數天,喉部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且具有傳染力,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的傳染力最強。感染腸病毒痊癒之後,只會對這次感染的型別免疫,還是有機會再得到其他類型的腸病毒。 (同場加映:冬天狂腹瀉嘔吐?諾羅病毒來襲要小心) 腸病毒症狀及併發症 雖然說腸病毒是幼兒常見疾病,但並不代表成人不會感染,只是感染的症狀比較輕微,症狀包含發高燒、流鼻水、打噴嚏、咳嗽和全身疼痛。腸病毒的病毒型別,以及感染後較常見的臨床症狀分別如下: 小兒麻痺病毒:台灣因為有疫苗接種,所以小兒麻痺病毒已經根除。 腸病毒71型:五歲以下幼兒為重症高危險群,常見的症狀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特徵為發燒及身體出現小水泡,主要分布於口腔黏膜及舌頭,或是軟顎、牙齦和嘴唇,四肢則是手掌及腳掌、手指及腳趾,都有可能起水泡。 腸病毒D68型:幼兒感染後亦可能引起嚴重的呼吸道或神經系統症狀。 克沙奇A型病毒: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症狀包含突發性發燒、嘔吐及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 克沙奇B型病毒:流行性肌肋痛,特徵為胸部突發陣發性疼痛,且持續數分鐘到數小時,合併發燒、頭痛,以及短暫噁心、嘔吐和腹瀉。嚴重時可能引發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特徵為突發性呼吸困難、蒼白和嘔吐,心跳過快則很快地會演變成心衰竭、休克甚至死亡。 伊科病毒(Echovirus):主要威脅新生兒,初期症狀包括發燒、食慾不佳、活動力下降、躁動不安、皮膚出現紅疹、腹瀉或嘔吐,嚴重時可引發心肌炎(Myocarditis)、肝炎(Hepatitis)、腦炎(Encephalitis)、新生兒敗血症等,可能致命。 如果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七天內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症狀,就可能是腸病毒重症,須立即送到大醫院就醫。 (查看「腸病毒重症醫療網」責任醫院名單) 腸病毒的預防方法 腸病毒並沒有特製的藥物或疫苗,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所以想要預防腸病毒,只能靠個人衛生保健和環境消毒。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室溫可存活數天,4℃可存活數週,冷凍下可存活數個月以上,但在50℃以上的環境,很快就會失去活性,所以乾燥的環境、食物經過加熱處理,或將內衣褲浸泡熱水,都可減少腸病毒傳播。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提供以下注意事項,可以預防腸病毒: 堅持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至少20秒)、沖、捧、擦。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昇免疫力。 新生兒及嬰兒多餵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要用肥皂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也盡量避免太多人接觸新生兒。 兒童玩具,特別是毛絨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清洗後可以放在乾燥的環境曬曬太陽。


腸胃炎

天氣熱常拉肚子?夏季4大腸胃病:除了腸病毒還有「這致命疾病」

許多人都會趁著暑假出門遊玩,但是台灣高溫又潮濕的氣候,也容易潛藏某些疾病風險。夏天常發生的疾病,除了蚊蟲滋生所造成的蟲媒傳染病,還有病菌造成的腸道傳染病,例如桿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及細菌性腸胃炎、腸病毒等,本文將介紹這些疾病的症狀及如何預防。(推薦閱讀:病毒型腸胃炎) 1.腸病毒 腸病毒(Enteroviruses)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腸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臺灣地處亞熱帶,全年都有感染個案發生,一般腸病毒感染主要常見症狀為手足口病或皰疹性咽呷炎(Herpangina)。腸病毒的主要傳染途徑多是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或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接觸到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也可能感染。此外,新生兒可能透過胎盤、孕婦分娩過程或出生後直接接觸等途徑感染腸病毒,潛伏期約2~10天會出現症狀。 症狀 症狀包含發高燒、流鼻水、打噴嚏、咳嗽和全身疼痛。 預防方法 堅持正確洗手五步驟:濕、搓(至少20秒)、沖、捧、擦。 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提昇免疫力。 新生兒及嬰兒多餵母乳,以提高抵抗力。 生病時,應儘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 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 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 儘量不要與疑似病患接觸,尤其是孕婦、新生兒及幼童。 在接觸或哺育新生兒前要用肥皂洗手,必要時務必更衣、戴口罩,也盡量避免太多人接觸新生兒。 兒童玩具,特別是毛絨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清洗後可以放在乾燥的環境曬曬太陽。 延伸閱讀:勤洗手遠離腸病毒:認識腸病毒和預防方法 2.細菌性腸胃炎 常引起細菌性腸胃炎(Bacterial Gastroenteritis)的致病菌有腸炎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沙門氏桿菌(Salmonella)、病原性大腸桿菌(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Bacillus cereus,蠟樣芽孢桿菌)及霍亂弧菌(Vibrio cholerae)等。 症狀 症狀會持續3至7天,除了上吐下瀉外,也可能合併發燒;若是由食物中毒所引起的腸胃炎,症狀則會持續1~3天。 預防方法 經常洗手,尤其是進食前,如廁後。 避免生食生魚片、生蠔等海鮮,若要食用,需注意新鮮及適當冷藏。 選購水洗蛋,少吃半熟的蛋。 避免食用隔餐食物。 避免飲用未煮沸水,及不合格之礦泉水。 常前往開發中國家,為預防旅行者腹瀉,可攜帶鉍鹽(次碳酸鉍錠,有抑制小腸分泌及抗菌作用)。 3.桿菌性痢疾 桿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志賀桿病菌(Shigellosis)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腸道疾病。 症狀 感染後常見症狀如腹瀉(每天 8~10 次以上)、發燒、噁心、嘔吐及腹痛等症狀,桿菌性痢疾感染常發生在擁擠或是可能接觸排泄物的地方,例如:監獄、托兒所、療養院等,另外,在自來水不普及、環境衛生條件較差的地方,或食用汙染的水源或食物等都特別容易引起流行。 預防方法 若要預防桿菌性痢疾,最好的方法就是注重手部衛生,養成勤洗手的習慣,在用餐、如廁或更換尿布後,以及接觸病人後和接觸食物前,都要確實用肥皂和清水洗手,並且要建立好完善的沖水式馬桶的廁所,廁所內要有阻絕或消滅蒼蠅的裝置,充分供應衛生紙及設置洗手臺,水源或蓄水設施與污染源(如化糞池)應距離 15 公尺以上,供水系統的原水必須淨化處理並加氯消毒。 (延伸閱讀:拉肚子拉不停?一篇搞懂原因、飲食建議、預防方法及就醫資訊 ) 4.傷寒及副傷寒 傷寒及副傷寒(Typhoid Fever and Paratyphoid Fever)都是細菌引起的腸道傳染病,病原菌分別為傷寒桿菌及副傷寒桿菌,多數發生在自來水不普及或環境衛生較差的地區。感染的途徑多是因為吃到患者、帶菌者糞便或尿液所污染的食物、水。食物如貝類、水果、蔬菜都可能遭受汙染而成為傳染媒介,帶菌者處理食物也可能會污染食品。除此之外,蒼蠅也可能散布病菌。 症狀 感染傷寒或副傷寒後會出現持續性發燒、頭痛、厭食、腹痛、身軀出現紅疹、咳嗽、便秘或腹瀉等。傷寒若不治療,可能會造成小腸出血或穿孔;副傷寒之症狀較輕,死亡率也較低。(推薦閱讀:超級傷寒首例!病毒抗藥性強且會致命) 預防方法 食物要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食,不食用路邊攤食品,飲水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並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及便後一定要澈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範感染。 疾管署提醒如欲前往傷寒流行疫區旅遊、經商或探親的民眾,可考慮接種傷寒疫苗,並於出國前向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諮詢。 預防傷寒、副傷寒、細菌性腸胃炎和腸病毒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養成正確使用肥皂洗手的習慣,特別是飯前飯後、用餐前及上廁所後;飲用水須加氯消毒或煮沸處理,避免飲用生水;盡量選用熟食,甲殼類海鮮建議蒸煮 10 分鐘以上才食用,食物最好冷藏保存,尤其沙拉或冷盤;廚房和餐廳等烹煮食物的地方,也要要經常清除垃圾,廁所加裝紗窗,避免蒼蠅孳生;如果育有新生兒,特別注意兒童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

病毒性腸胃炎的定義 病毒性腸胃炎(Viral gastroenteritis),俗稱腸胃型感冒(Stomach flu)是一種腸道感染,通常伴隨著水性腹瀉、腹痛、噁心、嘔吐,有時還有發燒等症狀。若是嬰兒、老人或是免疫系統受損的人得到病毒性腸胃炎,嚴重的個案可能會死亡。(推薦閱讀:腸病毒症狀初期?潛伏期幾天?多久會好?大人兒童差異?) 病毒性腸胃炎非常普遍,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會得到,但是是有方法降低得的機率,請與醫師討論以獲更多資訊。 病毒性腸胃炎的症狀 下列為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症狀: 通常為水樣便(非血便,若有血便代表可能感染的症狀很嚴重)。 腹部絞痛。 噁心、嘔吐。 有時會肌肉痠痛或頭痛。 輕微發燒。 本篇文章並未列出所有腸胃炎的症狀,若仍有疑慮請詢問醫師。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下列症狀就建議就醫: 持續 24 小時以上都無法控制腹瀉流失水分。 嘔吐症狀超過兩天,或是有吐血的情況。 全身脫水:脫水的症狀包括嚴重的口乾舌燥、尿液呈深黃色或是幾乎沒有尿液、全身非常虛弱、頭暈、眼花撩亂等。 腸胃道出血。 成人高燒超過 40°C,小孩超過 39°C。(推薦閱讀:破解小孩發燒8迷思~千萬別洗冷水澡) 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 最常得到病毒性腸胃炎的原因,是與感染的病患有接觸,或是吃到受汙染的食物或水。有許多病毒都會造成腸胃炎的症狀,如:諾羅病毒(Noroviruses)、輪狀病毒(Rotavirus)等。(推薦閱讀:盲腸炎還是闌尾炎?了解原因症狀,別怕開刀) 病毒性腸胃炎的風險因素 下列為可能使人得腸胃炎的風險因素: 年幼的孩童:還在托兒中心的小孩會因為免疫系統還不夠強,所以特別容易受感染。 老人:老人的免疫系統會隨年齡慢慢變差,尤其像安養院內的老人,會因為群居更容易感染。 密集居住:任何密閉而且群聚處,都可能會是病毒性腸胃傳染之處。 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所有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得病毒性腸胃炎的風險也較高 ,如HIV感染者和愛滋病患者、接受化療的癌症病患等。 病毒性腸胃炎的診斷與治療 本篇文章不代表任何醫療建議,請諮詢醫師以獲更多資訊。 如何診斷腸胃炎? 醫師會依據患者的症狀進行檢查,來判斷是否得了病毒性腸胃炎,有時也會問患者居住的社區是否也有人也得腸胃炎。醫師也可能會進行糞便快篩,檢測是否有輪狀病毒、諾羅病毒、細菌感染或寄生蟲。 如何治療腸胃炎? 目前針對病毒性腸胃炎並沒有確切的治療方式,因為服用抗生素對殺死病毒沒有太大的效果,而且過度服用抗生素還會導致某些細菌產生抗藥性。所以一般而言,一開始的治療方式都是採自我照護的居家療法。 病毒性腸胃炎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的生活模式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對抗病毒性腸胃炎: 選擇較清淡的液體進食,像是喝水或是清湯,請避免飲用含咖啡因的飲品或是飲酒。 選擇較好消化的食物,像是蘇打餅乾、白吐司、香蕉、米飯或雞肉。若吃完仍有噁心感,請不要再進食。 在病情沒有好轉之前,不要進食,尤其是乳製品、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食物、尼古丁、高油或高度加工的食品。 一定要多休息,因為生病和脫水的狀況會讓人疲憊不堪。 若仍有任何問題,請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專家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與專家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