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健康

呼吸道健康小至咳嗽或普通感冒,一直到 2003 年的 SARS 或 2020 年的武漢肺炎,在這個類別,你可以找到與呼吸道健康相關的症狀與疾病介紹,以及各種健康資訊。

基礎知識

呼吸道健康

【醫師幫幫我9】父母最關心!兒童過敏氣喘新課題 從「全人」出發,名醫全方位守護兒少之道

從原本只想當小鎮醫師,到組成「國家級」氣喘衛教團隊、建立兒少保護中心,新北市立土城醫院院長黃璟隆秉持「公理正義」,自謙憑著一股傻勁,一路開疆闢土,希望建立一個「兒童健康、快樂生活」的世界;《Hello醫師》【醫師幫幫我】第9集特別邀請黃璟隆院長,分享他如何從「全人」角度出發的守護兒少之道;在直播中,回想起與病人的相處故事,他不禁潸然落淚,仁醫情懷,令人動容。 兒科權威黃璟隆院長是台灣第一位兒童風濕免疫醫師,不僅專精醫術,更積極投入醫學研究與教學,同時斜槓跨足媒體,撰寫氣喘衛教專欄,堪稱當年的知識性網紅。 「在診間看診,只能照顧一個個小朋友,若能過學校護理師、老師協助,就能及早發現孩子的氣喘症狀,及早治療」黃璟隆院長開始籌組團隊,利用假日時間全台走透透,進行氣喘衛教講座;後來,他又因接觸到受虐兒童,一心追求公平正義的他,看著孩童小小的身軀遍體麟傷,相當不忍,在醫院支持下,再跨足到兒少保護領域。黃院長用醫療專業與熱誠,守護兒童的健康,更積極替弱勢兒童打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快樂成長。 台灣約有20%學童有氣喘問題,但氣喘初期的症狀和感冒類似,容易因為忽略而錯過黃金治療期;此外,錯誤的照護與用藥觀念,也可能讓氣喘症狀加劇,黃璟隆院長表示:「家長一聽到孩子要使用類固醇都很擔心,其實,氣喘患者使用的吸入劑型類固醇副作用微乎其微,家長不要害怕用藥,唯有正確的用藥,才能減少急性氣喘的發作,等到症狀穩定後,藥物是有機會減量,甚至是停藥」。 黃璟隆院長行醫的路上,無論是在研究獲臨床治療領域都獲得許多的肯定,包括代表兒少保護最高榮耀的紫絲帶獎(第三屆)、2019年醫療典範獎、以及獲選美國史丹佛大學公佈之「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全球前2%「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1960-2022)」等等,更多黃璟隆院長的精彩故事與氣喘照護內容,千萬不要錯過。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九集(完整版): 父母最關心!兒童過敏氣喘新課題 從「全人」出發 名醫全方位守護兒少之道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八集(完整版): 從臺灣邁向國際生殖學術殿堂「生殖醫學教父的奮鬥人生」 【醫師幫幫我】線上直播第七集(完整版):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看更多 呼吸道健康 相關文章

支氣管擴張症

支氣管擴張症是什麼?符合6症狀快檢查!原因、治療及照護詳解

43歲的楊先生是位癮君子,每天至少抽2包菸,從年輕至今已持續20幾年,但約10年前開始,他就時常咳嗽、喉嚨常有濃痰,近一年來只要走路較快或爬樓梯就有點呼吸困難,咳嗽也愈加嚴重,痰液甚至出現血絲。楊先生因反覆咳血、吃藥不見改善,轉赴醫院檢查,結果發現自己竟罹患支氣管擴張症。 為何支氣管擴張會造成咳嗽、多痰?本文將帶你認識支氣管擴張症,說明支氣管擴張症的原因、症狀及治療。 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是什麼? 支氣管擴張症(Bronchiectasis)指肺臟中支氣管不正常且永久性的擴張。患者呼吸道常會彎曲、鬆弛且膨大,並因反覆呼吸道感染,導致病患常有濃痰、久咳、痰中帶血、胸痛及呼吸困難等。 根據台灣支氣管擴張症相關疾病之住院趨勢分析,國內成人支氣管擴張症的盛行率,男性約每10萬人有15人住院,女性每10萬人則有20人。 為何支氣管會擴張?支氣管擴張症的致病原因 當呼吸道慢性發炎時,氣道分泌物便難以有效被清除,導致痰液逐漸堆積,進一步引起細菌感染並造成支氣管受損、擴大且變形。反覆惡性循環之下,就會導致氣管結構,特別是氣管彈性纖維(Elastic Fiber)損壞並擴張。 由細菌或病毒感染(如肺結核、百日咳、支氣管炎或肺炎)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佔支氣管擴張症近3成病因,其它原因包括: 呼吸道傷害:嗆入異物、吸入有毒氣體、胃食道逆流 先天性結構異常:支氣管軟骨發育不全(Williams-Campbell syndrome)、氣管支氣管巨大症(Mounier-Kuhn syndrome)、馬凡氏症候群(Marfan’s syndrome) 免疫缺失:免疫球蛋白缺乏、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HIV)、賈伯斯症候群(Job's syndrome) 結締組織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薛格連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 纖毛功能異常:卡塔格氏症候群(Kartagener syndrome) 發炎性腸道疾病:潰瘍性大腸炎、克隆氏症(Crohn's disease) 其它原因:惡性腫瘤、移植物抗宿主疾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黃指甲症候群、瀰漫性泛細支氣管炎 支氣管擴張症6大症狀 支氣管擴張症患者可能出現以下症狀,若你符合以下描述,建議就醫檢查: 慢性咳嗽且伴有大量濃痰,可能帶有血絲 晨起或入夜臥床時咳嗽及痰量增加 長期胸悶、呼吸不順或出現喘鳴聲 出現急性呼吸道感染時,黃綠色濃痰明顯增加 反覆肺部感染及咳血,嚴重時體重會明顯減輕、呼吸困難 杵狀指 慢性咳嗽、多痰是病徵?支氣管擴張症診斷方法有這些 若患者有慢性咳嗽且痰液多,或經常發生呼吸道感染,便需考慮支氣管擴張症的可能性,部分患者亦可能合併慢性鼻竇炎、頑固性氣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多見於非抽菸者)。 若懷疑有支氣管擴張症,醫師可能安排以下檢查項目: 影像學檢查 :初步通常會先透過肺部X光檢查,若發現可能罹患支氣管擴張症,則會安排胸部電腦斷層,進一步檢視支氣管壁有無變厚及擴張。 血液檢查:檢查患者是否因缺乏特定抗體而罹患支氣管擴張症。 微生物學檢測:支氣管若慢性發炎便容易發生細菌感染,此時便可透過微生物學檢測判斷患者痰液是否有革蘭氏陰性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麯菌等。 肺功能檢查:可確認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有氣流阻塞現象。 纖毛功能檢測:若患者有家族病史且發病年齡較年輕,有可能為先天性纖毛運動異常症,可安排糊精測試(Saccharin test)或鼻腔一氧化氮濃度測試。 支氣管鏡檢查:屬於侵入性檢查,適用於支氣管受異物塞住,需將異物移除之情況。 如何治療支氣管擴張症?姿勢引流痰液、搭配藥物改善發炎 由於支氣管擴張症患者的氣管因長期發炎、存有濃痰,且無法自行清除痰液,導致呼吸道反覆感染,因此在治療上首重以物理性方式清除濃痰,下為常見治療方式: 姿勢引流(又稱姿位引流):利用頭低腳高的姿勢,藉由重力讓呼吸道的濃痰容易咳出或抽出。 胸部扣擊(拍痰):拍擊患者胸部或背部,配合深呼吸及咳嗽讓痰液排出。 哈氣咳嗽:患者可單獨執行或在接受前2項治療時同步執行。 若患者症狀較為嚴重,亦可採用高頻胸壁振盪機器或負壓呼吸器除痰,前者是透過高頻震盪的方式,鬆動氣管痰液,後者則是在胸外穿戴負壓裝置,藉由讓胸內壓力轉為負壓,擴張肺部及呼吸道,促進換氣及排痰。 另外,醫師也會視個別患者病況,搭配以下方式輔助治療: 抗生素:治療呼吸道感染並改善發炎性痰液阻塞。 化痰藥物:幫助痰液變稀及排除。 噴霧器、化痰器:藉由吸入藥物或生理食鹽水稀釋痰液。 支氣管擴張劑:擴張支氣管,以利痰液排出。 口服型或吸入型類固醇:改善呼吸道過敏引發的多痰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6大症狀!原因、診斷及治療解說,4撇步保養支氣管

一名年約20歲的張姓年輕人,日前被母親帶來醫院,就醫時他臉色蒼白,還不停咳嗽,由於平時有抽菸習慣又久咳不癒,張媽媽不禁擔心他是否罹患肺癌;所幸經醫師診斷後為慢性支氣管炎,讓張媽媽稍微鬆了一口氣。 究竟為何會罹患慢性支氣管炎?可能會引發哪些症狀?需進行哪些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了解吧! 什麼是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Chronic bronchitis)為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種類之一,好發於40歲以上男性,主因多為患者長期抽菸、工作時吸入粉塵等因素,導致氣管、支氣管黏膜與其周圍組織出現慢性發炎反應。 當支氣管發炎後,其管狀構造便會開始腫大,並分泌過多的黏液,阻礙管道內空氣流通,進而引發咳嗽或呼吸困難等不適症狀。相較於急性支氣管炎,其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可能長達3個月,甚至是2年以上。(延伸閱讀:酷酷嗽現警訊!7種咳嗽沒那麼簡單) 慢性支氣管炎4大原因 以下為4種可能引發慢性支氣管炎的原因: 長期抽菸(延伸閱讀:抽菸比加工肉危險?致癌物分級全解析) 空氣汙染 長時間暴露在廚房油煙、過多粉塵或有毒氣體的環境 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氣喘、肺氣腫) 慢性支氣管炎6大常見症狀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因肺部氣體交換功能不良,往往會出現「咳、痰、悶、喘」等症狀,而其病情進展速度較慢,初期可能僅在冬天較易發生咳嗽、多痰的情形,夏天症狀則較輕。 隨著病情持續進展,症狀可能逐漸加重,出現咳嗽加劇,或者痰呈泡沫黏液狀。此外,慢性支氣管炎症狀大多會反覆發生,以下為慢性支氣管炎6種常見症狀: 慢性咳嗽(乾咳或有痰的咳嗽) 咳痰 胸悶 呼吸急促與費力 疲倦 輕微發燒 如何診斷慢性支氣管炎? 若出現咳嗽、咳痰、呼吸急促等症狀,長達3個月以上,便應盡快就醫檢查。而慢性支氣管炎如果未能及早就醫診治,便可能會引起支氣管擴張症、肺阻塞等併發症。 就診時,醫師除了會以問診及基本的身體檢查,判斷患者是否罹患慢性支氣管炎外,還會透過以下2種方法進一步診斷: 胸部X光檢查:主要是利用輻射線透射人體成像,以檢查患者有無慢性支氣管炎、肺積水或肺炎等疾病。 肺功能檢查:透過肺功能測試、支氣管激發試驗、支氣管擴張試驗等肺功能檢查,可了解患者目前的肺活量,以確認病患肺功能受損的情形與嚴重性,檢查時間約10~30分鐘。 慢性支氣管炎以藥物治療為主 一般而言,治療慢性支氣管炎需透過長期藥物治療,才能有效改善咳嗽、呼吸急促等不適症狀,以下為3種治療慢性支氣管炎的常見藥物: 支氣管擴張劑:支氣管擴張劑可依作用時間,分為短效乙二型擬交感作用劑(Short-Acting b2 Agonists)、短效膽鹼性拮抗劑(Short-Acting Antimuscarinic Agents)與長效乙二型擬交感作用劑(Long-Acting b2 Agonists),此類藥物可緩解支氣管黏膜水腫或肌肉痙攣,以擴張呼吸道,促進氣體交換,改善慢性支氣管不適症狀。 皮質類固醇藥物:服用皮質類固醇藥物,可減緩支氣管發炎症狀及擴張支氣管。 止咳化痰藥物:服用止咳化痰藥物,可有效減少咳嗽頻率、咳嗽嚴重度並改善胸悶等不適症狀。服用後搭配飲用適量的水,更有助於稀釋痰液,以利患者咳出。 4方法預防慢性支氣管炎:戒菸、加強呼吸道保養 想要預防慢性支氣管炎,平時不妨採取以下4種方法: 盡早戒菸或避免處於二手菸環境,以防尼古丁破壞支氣管,引起發炎反應。 暴露於遭受汙染(如粉塵、空汙或油煙)的環境時,應配戴口罩,避免有害物質或塵埃進入呼吸道與肺部。(同場加映:空汙好致命!口罩、禁菸遠離空汙,改善空汙6大Tips這樣做) 使用加濕器,因為溫暖潮濕的空氣能緩解咳嗽,並幫助呼吸道排出分泌物,並注意家居環境的清潔、通風、保暖,以改善慢性呼吸道疾病。 冬季時應加強口、鼻、喉及四肢等部位的保養,且避免接觸已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才能有效降低罹患慢性支氣管炎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氣喘

如何判斷氣喘?教你4點自我評估,長期咳嗽、喘鳴恐為氣喘症狀!

27歲的張小姐近年咳嗽愈加頻繁,特別是晚上睡覺時,總是得咳個幾分鐘才能入睡,半夜也會不時咳嗽影響睡眠。尤其當天氣變冷、換季或是待於冷氣房較久時,症狀還會進一步加劇。 張小姐赴醫院看診時,醫師細問她情況後,判斷她的症狀應為氣喘所致。張小姐聽了十分吃驚,她從小沒有過敏、氣喘病史,為什麼醫師會說她氣喘呢? 其實,即使從小沒有過敏或氣喘病史,成年後也可能罹患氣喘。本文將為你說明為何成年後也會罹患氣喘,教你如何判斷氣喘,以及認識氣喘檢查可能會使用的診斷方式。 成年也會「喘」!氣喘人口增加的5大因素 氣喘好發於幼年患者,並伴隨著過敏病史,但近年來,成年後才出現氣喘的盛行率愈來愈高,從7%成長至10%以上,相當於每10位成人就有1人氣喘。 現代生活及工作型態、環境因素及空氣汙染等因素,導致成人氣喘人口逐漸上升,以下列出5項導致氣喘的主要因素: 環境因素:長期暴露於環境中的過敏原及化學物質,例如塵蟎、蟑螂、動物皮屑、黴菌、菸害及甲醛。(延伸閱讀:夏天蟲蟲危機!蟑螂、蒼蠅等居家常見蟲類介紹) 遺傳與基因:遺傳為氣喘的重要風險因素,若一個同卵雙胞胎中,有一人患有氣喘,則另一人也有氣喘機率為25%。然而,罹患氣喘的風險是由基因加上環境暴露的程度共同決定,因此即使幼年沒有氣喘,成年後仍可能因長期曝露不良環境而氣喘。 空氣汙染:長期暴露於空氣汙染與得到氣喘的機率存在正相關,空氣中PM10濃度增高10毫克/立方米,氣喘盛行率增高12.8%。 肥胖:肥胖也會提高氣喘的發生率,根據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若BMI≥25,氣喘發生率會提高50%,若BMI≥30則會提高90%。 職業性氣喘:所從事之職業會接觸大量氣喘誘發因子,如藥物、木屑、化學品、金屬、消毒劑、麵粉及乳膠,並缺少防護措施。(延伸閱讀:職業型氣喘是什麼?必知原因與治療) 「喘」才是氣喘?其實這些都是氣喘症狀! 若僅從字面意思判斷,氣喘患者應該皆有「喘」的症狀,但其實氣喘症狀十分多樣化,不同個案(胖瘦、年齡及有無過敏、呼吸道或肺部疾病)、氣喘嚴重度等,都會影響氣喘的症狀表現。 一般而言,常見的氣喘症狀包括以下4種: 喘鳴呼吸聲 呼吸困難 咳嗽 胸悶 其中,喘鳴呼吸聲並非指患者出現跑步後呼吸急促、很喘的樣子,而是指呼吸時,患者喉頭發出「咻咻咻」的呼吸聲。此聲音可大可小,有時可小至難以聽見,嚴重則會發展為呼吸困難,也就是大喘。 亦有患者氣喘發作時,完全沒有喘鳴聲、呼吸困難或胸悶,僅出現慢性咳嗽,就像感冒一樣,三不五時便會咳嗽,但過一段時間又自行好轉。 由此可知,單憑是否會喘無法評估是否患有氣喘,較適合的方式是透過症狀及病程變化進行綜合性的判斷。 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氣喘?掌握4點評估關鍵 由於氣喘的症狀十分多樣,不同病患的氣喘症狀皆不相同,因此通常醫師會透過以下臨床表現,以及患者在何種情況下會出現症狀,進行綜合診斷,而民眾亦可自行評估是否符合以下4點敘述,及早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4個氣喘常見症狀(喘鳴呼吸聲、呼吸困難、咳嗽、胸悶),同時存在2種以上。 症狀常在夜間及清晨惡化。 症狀及嚴重度會反覆變動。 症狀會因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如感冒)、運動、過敏原暴露、氣候變化、大笑、暴露於刺激性氣體、氣味或菸而發作。 氣喘看什麼科? 有鑑於台灣過敏及氣喘人數眾多,政府亦長期推廣氣喘照護的相關措施,因此一般家醫科、耳鼻喉科或兒科診所皆能診治氣喘。 若希望可接受更深入的診斷及評估,可赴醫院的胸腔內科求診,若懷疑有過敏問題則可赴過敏免疫風濕科看診。 常見氣喘檢查項目 醫師通常能藉由臨床診斷判斷病人是否患有氣喘,並開立治療氣喘用的類固醇吸入劑,但有時若病患病情較為複雜,例如合併患有其他肺部疾病或出現非氣喘常見症狀,醫師便可能安排以下檢查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肺功能檢查:檢查病患的呼氣量、呼氣流速是否正常。 PEF(尖峰呼氣流速)監測:透過對流速計呼氣,快速評估氣喘的嚴重度及控制情況。 過敏原檢測:確定病患是否對特定過敏原出現過敏反應。 支氣管激發測試:透過吸入特定刺激物,判斷呼吸道是否有反應過度的情形。 胸部影像學檢查:如X光及電腦斷層掃描,用以偵測及排除患者是否有結構性肺部疾病。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支氣管炎

感冒咳不停?病毒感染引急性支氣管炎!預防氣管發炎4招有效

黃小姐最近常到醫院照顧罹患肺炎的爸爸,因此不小心染上了感冒,本來不以為意,但咳嗽卻愈來愈嚴重;擔心被傳染肺炎的她,趕緊掛號看診,最後發現是急性支氣管炎。 究竟除了感冒,還有哪些原因會造成急性支氣管炎?有哪些常見症狀?又需進行何種診斷與治療?本文將為你一次解惑! 急性支氣管炎多由病毒感染引發 急性支氣管炎(Acute bronchitis)大多是由病毒感染所致,如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等,一旦致病菌由鼻腔進入,病患便會出現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等上呼吸道症狀,等到致病菌進入下呼吸道後,支氣管就會產生發炎反應,分泌大量黏液,進而引發咳嗽。 另外,長期抽菸或時常處於充滿粉塵或有害物質環境者,則可能導致支氣管發炎而出現急性或慢性支氣管炎,且因其支氣管黏膜多數皆已遭到破壞,也較不易復原。(推薦閱讀:壓力大來根菸好嗎?女性抽菸的動機與健康危害) 相較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需經歷長達3個月以上的病程,急性支氣管炎病患則大多能在7~10天內自行痊癒,但咳嗽的症狀仍可能持續數星期至數月才會消失。 急性支氣管炎常見6症狀 急性支氣管炎患者可能出現以下6種常見症狀: 乾咳 咳出綠色或黃色的痰液 胸悶或胸口不適 疲倦 呼吸急促 輕微發燒 何時應就醫?如何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雖然急性支氣管炎與普通感冒一樣,即使不就醫,亦可靠自身免疫力慢慢恢復,但若患者出現呼吸困難、咳血或膿痰持續2天,或者咳嗽3週以上,還合併胸痛與發燒等症狀,則應盡快就醫檢查,否則可能會引發肺炎。(你也想知道:感冒怎麼好的快?4大感冒飲食+2道美味食譜、緩解不適吃起來) 一般而言,醫師會先透過問診的方式,詢問患者有無劇烈咳嗽、鼻塞、流鼻涕或呼吸急促等症狀,以及確認症狀持續時間。之後,醫師才會考慮為病患進行胸部X光及肺功能檢查等肺部理學檢查,進一步確認是否為急性支氣管炎,還是其他呼吸道疾病所致。 急性支氣管炎治療方法:針對不同症狀服用藥物 急性支氣管的發炎反應是暫時性的,當感染或刺激物消失,發炎反應也會慢慢緩解,因此治療重點以緩解不適症狀為主,如咳嗽可給予鎮咳劑、發燒則給予退燒藥,若合併細菌感染者,如博德氏桿菌(Bordetella),則會開立抗生素進行治療。(延伸閱讀:喉嚨痛吃感冒藥起紅疹?搞懂5大常見感冒藥成份、副作用,遵5原則好安心) 若發展為慢性支氣管炎,醫師便會請病患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如開立支氣管擴張劑、皮質類固醇或止咳化痰藥物,以有效減緩患者的不適症狀。   預防急性支氣管炎:定期打流感疫苗、戴口罩、戒菸 老人、幼童、具慢性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高危險族群,皆可依照政府每年公告的流感疫苗施打時程,至各大醫療院所施打疫苗,以避免因流感而引發急性支氣管炎的風險。 出入公共場所請配戴口罩、勤洗手,並盡量減少與呼吸道疾病患者近距離接觸,以防遭到流感病毒、鼻病毒、冠狀病毒等致病菌感染。 冬季時,應加強口、鼻、喉及四肢等部位的保養,並且多補充營養,避免疲勞,降低得到感冒、流感或感染其他致病菌的風險。(同場加映:天氣變化大!預防季節性流感,65歲以上打這3種疫苗最安心!) 盡早戒菸或避免處於二手菸環境,以防尼古丁破壞支氣管,而使其出現發炎反應。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肺氣腫

肺氣腫怎麼辦?會好嗎?肺氣腫6大症狀、原因及治療完整看

72歲的王伯伯每天都會抽1包菸,菸齡已長達40年,但最近半夜睡覺時,經常不斷咳嗽且痰多,導致他難以入睡,甚至覺得呼吸困難,讓他不堪其擾,因而自行購買成藥,想止咳化痰,但吃了3個月仍無好轉跡象,便決定就醫檢查。 經胸部X光與肺功能檢查後,王伯伯才知道自己有肺氣腫的問題,需搭配藥物治療,並定期追蹤才能及早控制病情,進而改善肺功能。 本文將為你介紹可能引發肺氣腫的原因、常見症狀,並提供3個預防肺氣腫的小撇步,與你一起守護肺部與呼吸道健康。 肺氣腫是什麼(Pulmonary emphysema)? 肺氣腫(Pulmonary emphysema)是種慢性肺部疾病,患者可能因長期吸入香菸或其它有害物質,導致肺泡彈性減弱,造成呼吸時空氣滯留於終末細支氣管與肺泡內部,無法有效進出肺臟,進而破壞肺泡壁,使其失去彈性,呈現腫大的狀態。 肺氣腫原因說明 造成肺氣腫的主要原因為抽菸,其它還包括呼吸道反覆感染、空氣汙染,或者長期吸入二氧化矽、石綿、煤灰等有害物質,皆為罹患肺氣腫的高危險因子。(延伸閱讀:無法治癒的疾病!矽肺病的原因與預防) 然而,少數肺氣腫患者則與遺傳疾病有關,如罹患a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肺部便可能會因缺少a1抗胰蛋白酶的保護,使肺部組織失去彈性,因而引發肺氣腫。   肺氣腫6大症狀有這些 肺氣腫早期大多無症狀,一旦病程拉長後,便可能會產生以下6種症狀: 咳嗽 呼吸困難、急促(推薦閱讀:呼吸困難快檢查!COPD嚴重程度不一樣) 咳痰 疲倦 食慾不佳 體重減輕 肺氣腫診斷:X光、肺功能檢查、CT 若出現上述症狀,即有可能罹患肺氣腫,需盡快就醫檢查,尤其是長期抽菸或患有呼吸道疾病者,更應多加注意。赴醫院檢查時,醫師可能會透過以下方式確認患者是否罹患肺氣腫: 胸部X光檢查:利用輻射線透射人體成像,以檢查患者有無肺氣腫、肺積水或肺炎等疾病。 肺功能檢查(Pulmonary function test):透過肺功能測試、支氣管激發試驗、支氣管擴張試驗等肺功能檢查,可測量患者目前的肺活量與肺容積,以確認病患肺功能受損程度,檢查時間約10~30分鐘。 電腦斷層檢查(Computed tomography):電腦斷層檢查是利用連續的X光照射患者胸部,取得患者的多張肺部橫切面X光照片,以利醫師更精確的了解患者肺部病變狀態。 肺氣腫怎麼辦?會好嗎?2種肺氣腫治療方法一次了解  一般而言,肺氣腫可使用藥物治療,並經醫師評估後進行肺部復健運動,改善呼吸急促、咳嗽等不適症狀,相關治療方法如下: 1. 藥物治療 支氣管擴張劑:支氣管擴張劑為治療肺氣腫的主要藥物,包括乙二型交感神經刺激劑、抗膽鹼藥物或2者併用,而其中又以吸入型支氣管擴張劑的治療效果最佳;若為作用時間較長的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每天只需使用1次,即可有效控制症狀,避免病情惡化。 吸入性類固醇:如輔舒酮、可滅喘等吸入型類固醇藥物,皆可降低患者肺部的發炎反應、改善肺功能,並提高其生活品質,但在部分患者可能會因藥物殘留口中,而引發口腔念珠菌感染,或出現聲音沙啞及皮膚瘀青等副作用。 2. 肺部復健運動 對於肺氣腫患者而言,平時若可多練習肺部復健運動,不僅能協助體內氣體交換,降低疲倦、呼吸困難或急促等不適症狀,還能增進呼吸肌肉的力量與耐力,將位於深處的痰液咳出。不過,在做肺部復健運動前,應先接受醫師評估,以免造成病況加劇。(延伸閱讀:腹式呼吸提升肺功能!肺部復健6要項) 肺部復健運動主要可分上肢、下肢及腹部復健3大類,而上肢復健運動可分為無負重擴胸運動、無負重舉臂運動及負重舉臂運動,透過上述運動,便可使肺氣腫病患肩膀、手臂與肩部肌肉運動,以增進胸廓通氣量及上臂肌肉的強度及耐力。 下肢復健則可分為抬腿運動、下床坐椅、固定式腳踏車、原地踏步運動及使用輔助物步行訓練,病患藉由上述4種方法,改善活動時的肌耐力,並搭配抬臀運動、走坐運動及使用砂袋加壓腹部等方式進行腹部復健,以增進呼吸肌功能,並改善運動耐力。 及早戒菸、保護呼吸道預防肺氣腫找上你 想要預防肺氣腫,平時不妨採取以下3種方法: 盡早戒菸或避免處於二手菸環境,以防尼古丁傷害呼吸道,導致肺部腫大。 暴露於遭受汙染(如粉塵、空汙或油煙)的環境時,應配戴口罩,避免有害物質與懸浮微粒進入呼吸道,於肺部沈澱。(同場加映:致命的PM2.5與懸浮微粒:4招預防戶外空氣汙染) 冬季時應加強口、鼻、喉及四肢等部位的保養,且避免接觸已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才能有效降低罹患慢性支氣管炎的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氣喘

16%氣喘者過度依賴急救吸入劑!名醫:長期使用恐使氣喘惡化、致死風險多9成!

每年五月的第一個星期二是「世界氣喘日」,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於2024年的宣導主題為「氣喘教育再強化」(Asthma Education Empowers)。 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的提供之資料統計,在台灣氣喘人口近200萬人,其中有16%氣喘患者過度依賴「緩解用吸入劑」,即急救吸入劑(外觀通常為藍色),導致氣喘惡化、發作次數愈加頻繁。 究竟原因為何?讓《Hello醫師》向你說明過度使用急救吸入劑的危險性,以及國內針對氣喘病患推行哪些照護措施,幫助您選擇正確的治療方式,阻止氣喘惡化。 年用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急診住院風險增加72% 台灣有逾3成氣喘患者,每年使用超過3支緩解用吸入劑(急救吸入劑),對此,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胸腔內科王鶴健教授表示,1年若使用超過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急診住院風險會增加72%,死亡風險也會高出9成。 氣喘的成因來自於免疫反應所引發的慢性呼吸道發炎,造成上層黏膜腫脹、氣管管腔變窄及氣管過度敏感,進而出現呼吸困難、喘鳴、胸悶及慢性咳嗽等症狀。 由此可知,氣管變窄乃是慢性發炎所致,而緩解用吸入劑(也就是短效支氣管擴張劑)的功效為擴張已收縮支氣管平滑肌,並無消炎功用,因此長期使用緩解用吸入劑擴張氣管,而忽略致病的發炎情況,反而會使氣管反覆發炎、逐漸變厚硬化,最後造成病況惡化,氣喘發作頻率增加,症狀也愈加嚴重。 吸入型類固醇才是治療良藥,但近半病患不願使用 當病患發生氣喘時,通常氣管都有一定程度發炎,而吸入型類固醇作為氣喘治療的第一線藥物,可有效減緩氣管發炎,進而達到緩解氣管緊縮、降低氣管敏感度、減少氣喘症狀發生的功效。 換言之,吸入型類固醇在氣喘治療上扮演的是治本的角色,而緩解用吸入劑則僅治標不治本。(延伸閱讀:過敏亂用鼻噴劑,小心愈噴愈塞!鼻噴劑3大種類、功效與使用方法) 長期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可改善氣管慢性發炎,避免氣管逐漸狹窄、黏液增生及氣管愈發敏感,導致可能危及性命的急性氣喘發生。然而,許多人因抱有對類固醇的誤解,如使用類固醇會導致月亮臉、水牛肩等症狀,而不願使用藥效安全的吸入型類固醇。 氣喘患者使用吸入型類固醇。 相較於藥力強效、透過血液循環及腸胃道吸收的口服類固醇;吸入型類固醇由於是吸入呼吸道系統,不會產生全身性副作用,且劑量僅口服類固醇的1/30,相當於連續使用1個月吸入型類固醇等同於服用1顆口服類固醇,安全性極高。(延伸閱讀:氣喘藥「欣流」副作用會使人躁動、憂鬱,過敏兒還能繼續吃?) 無論何種年齡層及族群,使用吸入型類固醇皆非常安全;若未按時使用,任由氣喘逐漸惡化,反而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台大醫院胸腔內科 王鶴健教授 政府民間共同推動照護措施,守護氣喘病患的健康 有鑑於許多氣喘病患不具備正確的氣喘照護知識,造成氣喘病情惡化、醫療資源浪費,健保署、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也攜手出席「棄喘不氣喘」線上記者會,宣導民眾以吸入型類固醇取代舊式傳統吸入器的正確照護觀念。 衛福部所推行的氣喘照護計畫,也在中華民國診所協會的合作與推廣之下,於過去9個月內新增228間配合基層診所,讓氣喘病患可獲得更完善的照護及衛教服務。 圖片出處:衛福部健保署 什麼是健保氣喘照護計畫 由衛福部健保署提出的健保氣喘照護計畫,是一個以患者為中心、全方位的照護計畫,參與計畫之基層診所醫師會依據每位患者的狀況,如氣喘嚴重度、身體狀況及其他疾病,給予適當的診療指引,並定期追蹤患者的氣喘控制狀況,教導正確氣喘衛教觀念。 如欲查詢氣喘照護計畫參與之醫療院所,可至衛福部健保署「查詢各醫療給付改善方案院所名單」網站查詢。 好安心!緩解用吸入劑警示預防過度用藥 亞東醫院於過去推出「氣喘治療『緩解用吸入劑(急救)』警示系統」,當醫師為氣喘病患看診時,若遇到過去一年已處方3支以上緩解用吸入劑之患者,其系統會跳出警示,以協助醫師評估處方建議,並藉機教導病患以吸入型類固醇為主的衛教觀念,幫助病患有效控制病況、避免病情因用藥不當而惡化。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氣喘

氣喘藥「欣流」副作用會使人躁動、憂鬱,過敏兒還能繼續吃?

近年在治療過敏及氣喘上,經常使用欣流(Singulair)這款藥物,因其不含類固醇,但卻和吸入型類固醇一樣,具備長期控制氣喘的功效,因此廣受病患接受,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卻指出欣流具有使人躁動、憂鬱,甚至產生自殺念頭的副作用,讓氣喘兒的父母頓時緊張起來,紛紛考慮停藥。 過敏兒應該要繼續服用欣流嗎?讓《Hello醫師》從欣流的藥理作用切入,告訴你欣流是否安全、哪些人可以繼續服用,以及治療過敏及氣喘的其它選擇。 欣流(Singulair) 正式名稱:欣流膜衣錠 學名:Montelukast 劑量類別:咀嚼錠4毫克及顆粒劑、咀嚼錠5毫克、膜衣錠10毫克 適應症:適用於預防與長期治療成人及小兒氣喘,及防止運動引起的支氣管收縮,另外也可緩解成人及小兒的過敏性鼻炎症狀。 以往氣喘治療以吸入型類固醇這類抗發炎藥物作為主軸,但後來醫學研究開發出抗白三烯素(又稱白三烯素抑制劑、拮抗劑),可降低白三烯素的活性,減輕氣喘發炎過程引起的各種症狀。常見藥物有Singulair(欣流)與Accolate(雅樂得錠)與Zileuton等。 欣流副作用很危險嗎?服用竟有輕生念頭?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於2020年發表聲明指出欣流可能具有神經精神病學相關副作用,如躁動、憂鬱、沮喪、失眠、抽搐或產生自殺念頭,並要求欣流藥品仿單需添加副作用警語。 事實上,欣流在學理上雖可能引發上述副作用,但實際發作機率極低,國內也未曾出現上述不良通報。 欣流一般以3個月為1個療程,每月皆需定期回診讓醫生評估效果,服藥副作用通常好發於初期,因此可及早停藥,長期服用安全性佳。 然而,在FDA的聲明中明確指出,不建議症狀輕微患者,如過敏性鼻炎患者,服用欣流,而合併氣喘症狀的過敏性鼻炎患者則可繼續服用。(延伸閱讀:過敏藥有哪些?盤點5大常用過敏藥效,這種類固醇副作用大) 吸入性類固醇副作用低 適合控制長期過敏症狀 欣流在治療氣喘上屬於輔助藥物,主要用藥仍以吸入型類固醇為主,但因為部分民眾對於類固醇存有疑慮,因此傾向於使用欣流。 然而,吸入型類固醇劑量極低,約口服類固醇的1/30,使用30天約等同於服用1顆口服類固醇,使用方法是用透過口部吸入,直接將藥物傳到肺部,因此不會經全身性血液循環系統,產生全身性副作用,如對肝、腎造成傷害,而且長期使用的話,控制效果極佳。(延伸閱讀:類固醇不可怕!合理使用能減少副作用) 因此,過敏性鼻炎合併氣喘的病患可將吸入型類固醇作為治療的主要方法,並與醫師溝通,視病況嚴重程度輔以欣流治療,而單純為鼻子過敏的病患,則可透過類固醇鼻噴劑來進行長期控制與改善。 類固醇鼻噴劑是透過噴於鼻腔吸入的方式,將類固醇送於患部,全身性類固醇吸收率極低,副作用低且安全性高,是改善鼻過敏的主流藥物。(延伸閱讀:過敏亂用鼻噴劑,小心愈噴愈塞!鼻噴劑3大種類、功效與使用方法)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一般感冒

搞懂5大常見感冒藥成份、副作用,服用感冒藥注意這5點

在季節轉換之際,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感冒,開始咳嗽、喉嚨痛或流鼻水;為了儘早痊癒,多數人除了會到診所看醫生外,也可能直接至藥局買感冒藥。 然而,市售感冒藥種類琳瑯滿目,成分通常也相當複雜,究竟出現哪些症狀時該服用感冒藥?各成分又具有哪些副作用?就讓《Hello醫師》為你解答! 出現5症狀建議服用感冒藥 一般而言,感冒得仰賴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與病毒對抗,通常可在1週內痊癒,而感冒藥僅能緩解過程中的不適,因此許多輕微感冒患者並不會服用感冒藥。 但若感冒症狀已經明顯影響生活品質,如以下5種情況,則建議服用感冒藥緩解: 發高燒(體溫超過38.4度) 嚴重喉嚨痛(吞嚥會痛) 嚴重鼻塞、流鼻水 鼻竇疼痛(延伸閱讀:慢性鼻竇炎: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以下情況請就醫 如患者出現發燒持續5天以上或呼吸困難、短促等症狀,應盡速就醫診斷,已確定是否為感冒引發之併發症。 吃感冒藥讓你昏昏欲睡?5種常見感冒藥成分、副作用 在前往藥局購買綜合感冒藥時,建議應於購買時詢問專業藥師,以避免錯誤用藥。 在市售綜合感冒藥當中,含有多項能抑制感冒症狀的成分,包括用來止痛退燒的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治療流鼻水的抗組織胺類藥品,還有緩解鼻塞的解鼻充血劑等藥品。 以下為各位介紹市售綜合感冒藥中常見的5大成分,以及服用後分別會出現的副作用: 1. 抗組織胺:緩解流鼻水、助眠 抗組織胺內含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及氯菲安明(Chlorpheniramine),能有助於緩解流鼻水等過敏反應,並具助眠效果。(推薦閱讀:吃什麼能讓你一覺到天亮?5大助眠必吃食物、方法一次看) 建議用量 建議苯海拉明每次應服用25~50毫克、每4~8小時1次,且每日最多只能攝取300毫克;氯菲安明則建議每次應服用2~4毫克、每次4~6小時1次,且每天最多24毫克。(實際用量依醫師、藥師與藥品仿單為準) 藥品副作用 在服用內含抗組織胺成分的感冒藥後,可能會出現下列3種副作用: 嗜睡(延伸閱讀:狂打哈欠!小心是睡眠藥物和心理問題) 食慾增加 尿滯留(主要以老年人為主) 2. 止咳劑:抑制咳嗽 止咳劑含Noscapine、Dextromethorphan等成分,各自能藉由不同作用方式,抑制咳嗽發生,降低咳嗽對日常生活的影響。 建議用量 Noscapine每天最多只能服用3次,每次劑量應為10~20毫克;Dextromethorphan每次可攝取10~20毫克,每4小時1次;若為Dextromethorphan的緩釋型,每天則應服用2次,每次劑量為60毫克,2者每日最多都只能攝取120毫克。(實際用量依醫師、藥師與藥品仿單為準) 藥品副作用 下列為服用止咳劑後,可能會出現的4大副作用: 輕微頭痛 輕微嗜睡 疲憊 偶有過敏反應 3. 解鼻充血劑:緩解鼻黏膜充血、鼻塞 解鼻充血劑(去鼻塞充血劑)主要內含偽麻黃鹼(Pseudoephedrine)、脫羥腎上腺素(Phenylephrine)等成分。 建議用量 建議偽麻黃鹼每次攝取劑量為30~60毫克,每4~6小時服用1次,每日最多只能攝取240毫克;脫羥腎上腺素每次建議服用5~10毫克,每4-6小時1次,每日最多僅可攝取60毫克。(實際用量依醫師、藥師與藥品仿單為準) 藥品副作用 儘管上述2種成分能有效緩解鼻黏膜充血,並改善惱人的鼻塞症狀,但可能會引發以下7種副作用: 心悸 頭痛 高血壓 失眠 噁心 腹脹 皮膚起紅疹 4. 解熱鎮痛劑:退燒、止痛 解熱鎮痛劑含有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幫助人體退燒、止痛(頭痛和喉嚨痛)等作用。 建議用量 每次須服用500毫克,1天服用4次,建議於3餐飯後及睡前使用,且1天最多僅能服用4000毫克。(實際用量依醫師、藥師與藥品仿單為準) 藥品副作用 然而,服用解熱鎮痛劑過後可能會有下列4種副作用產生: 過敏反應 紅疹 肝臟產生毒性物質(使用過量時) 腎臟產生毒性物質 5. 中樞神經興奮劑:緩解疲憊感 中樞神經興奮劑的種類繁多,其中更有不少屬於毒品範圍。民眾可購得的感冒藥中大多僅會添加能使中樞神經興奮的咖啡因(Caffeine),不僅可有效緩解感冒可能會出現的疲憊感,還具有止痛效果。 不過也因攝入咖啡因後,會使人於短時間內提高血壓,故高血壓、心臟病患者不應擅自購買此類藥物使用。(推薦閱讀:吃懂高血壓藥物:如何降低血壓、高血壓藥的副作用與用藥須知) 另外,消化道潰瘍患者也可能會因攝取含咖啡因成分的藥物,而使腸胃道受到刺激,並促使胃酸分泌或造成胃黏膜組織損傷;癲癇及心律不整的病患則應避免使用,以防病症加劇。 建議用量 建議每日服用3次中樞神經興奮劑(咖啡因),每次攝取10~50毫克。(實際用量依醫師、藥師與藥品仿單為準) 藥品副作用 以下為中樞神經興奮劑可能對人體帶來的副作用: 心悸 頭痛 躁動不安 失眠 服用感冒藥應遵循「5不」原則! 不亂買:如需購買感冒藥,請至有藥師執業之合法藥局購買,並檢視外包裝有無衛生福利部核准的藥品許可證字號,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並遵守「不聽、不信、不買、不吃、不推薦」的原則,才可避免吃錯藥、吃到假藥,降低不必要的健康風險。 不過量:感冒容易出現的咳嗽、流鼻水等症狀,並不會隨著服用的感冒藥劑量增高,而較快痊癒,反而還會提高感冒藥的副作用。 尤其綜合感冒藥通常含有多種複方成分,如含有乙醯胺酚的退燒及止痛藥,一旦服用過量,即可能導致肝損傷;而用於舒緩流鼻水的藥物,若服用過多,則會因其內含抗組織胺成分引發嗜睡,因此請民眾切記遵照藥物仿單及醫囑服藥。 不併用:市售綜合感冒藥內含多種藥品成分,故不建議與其它感冒藥品合併服用。如需合併服用其他藥品時,應主動告知醫師或藥師正在使用的藥品,並聽從醫師與藥師的建議服藥,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不飲酒:使用綜合感冒藥期間應避免飲酒,因綜合感冒藥部份成分與酒精會產生交互作用,可能會加重嗜睡情形,甚至導致肝損傷。(延伸閱讀:打完疫苗能喝酒?三高、癌症能打疫苗?接種新冠疫苗10大常見問題) 不輕怠:感冒藥並無預防感冒或殺死病毒之功效,如服用感冒藥後3天症狀尚未獲得改善或變得更加嚴重,便應儘速就醫檢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流行性感冒

65歲以上打這3種疫苗!老年長者預防肺炎鏈球菌、流感

每逢季節交替之際,天氣變化大,長者一不注意便容易感染季節性疾病,例如流感、肺炎等;接種疫苗,除了有助於建立完整保護力,也能降低感染與重症風險。 《Hello醫師》特別整理出3種適合65歲以上長者接種的疫苗,相關接種注意事項與價格,協助你評估適合自己或親友長輩的疫苗類型,盡早施打最安心。 65歲以上打疫苗3大推薦與介紹 過了耳順之年後,人體對氣溫變化的抵抗力也逐漸下降,諸如冬、秋冬或春夏交替的時期,皆是老人感染流感的高峰期。當流感高峰來臨時,也建議年滿65歲之長者可考慮選擇接種以下3類疫苗,降低常見傳染病的威脅: 過了耳順之年後,人體對氣溫變化的抵抗力也逐漸下降,諸如冬、秋冬或春夏交替的時期,皆是長者感染流感的高峰期。當流感高峰來臨時,也建議年滿65歲之長者可考慮選擇接種以下3類疫苗,降低常見傳染病的威脅: 1.肺炎鏈球菌疫苗:價格、多久打一次、公費資格 疫苗簡介:肺炎鏈球菌疫苗可分為2種,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PCV13),內含13種血清型,能終生免疫,主要適用於小朋友和追加接種者;23價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PPV23),內含23種血清型,產生抗體較迅速,主要適用於高危險群及65歲以上老人。(延伸閱讀:肺炎鏈球菌疫苗比一比!13價和23價疫苗成分、副作用、公費施打條件報你知)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65歲以上長者建議接種1~2劑,依照疫苗接種歷史,又可分為以下5種情形: 一、從未接種過:接種1劑PPV23或PCV13;或先接種1劑PCV13,間隔1年後再接種1劑 PPV23。 二、 65歲後接種過1劑以上PPV23:間隔1年後可再接種1劑PCV13。 三、 65歲前接種過1劑以上PPV23:滿65歲後與前一劑PPV23間隔至少5年再接種1劑PPV23;或間隔至少1年接種1劑PCV13;或間隔至少1年接種1劑PCV13,且與前一劑PPV23間隔至少5年,可再接種1劑PPV23。 四、65歲前接種過PCV13:滿65歲後與PCV13至少間隔1年後再接種1劑PPV23。 五、65歲前接種過PCV13與1 劑(含)以上PPV23:滿65歲後與前一劑PCV13間隔1年以上,且與前一劑PPV23至少間隔5年,再接種1劑PPV23。 費用:13價肺炎疫苗約為3000元;23價則約1000元。目前衛福部提供公費23價肺炎疫苗給未曾接種過且滿71歲以上長者,不過部分地方政府則有放寬公費接種範圍,如新北市、台北市與高雄市均放寬至年滿65歲以上之長者接種。 接種副作用:少數人會發生注射部位疼痛、紅腫,多於接種後2天內消失,極少會有發燒、倦怠等嚴重副作用。建議民眾接種完成後,留院觀察後30分鐘再離開。 注意事項:若正在發燒或患有急性中重度疾病,建議等待病情穩定再行施打。 2.季節性流感疫苗:多久打一次、公費資格 疫苗簡介:流感疫苗為死病毒製成的不活化疫苗,施打後並不會因此罹患流感。目前國內提供三價流感疫苗及四價流感疫苗施打,而四價相較三價多1種B型疫苗株,效力更佳,因此目前公費疫苗也為四價流感疫苗。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每年施打1劑。 費用:50歲以上長者可接受公費施打。 接種副作用:可能會有注射部位疼痛或紅腫,少數人則會出現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皮膚搔癢、蕁麻疹或紅疹等症狀。為預防嚴重過敏反應,民眾接種應於診所或附近停留30分鐘,以便獲得立即性的醫療協助。 注意事項:對蛋或蛋白過敏者,應事先告訴醫師,並在施打後觀察有無過敏反應。另外,有服用抗凝血藥物或凝血功能異常者,施打後則須加壓注射部位超過2分鐘,觀察是否有血腫或是持續出血。(延伸閱讀:感冒不能打流感疫苗?打過1次就免打?破解流感疫苗5大迷思) 3. 帶狀皰疹疫苗:價格、副作用 疫苗簡介:帶狀疱疹疫苗是一種活性減毒疫苗,讓毒性降低的水痘帶狀疱疹病毒進入人體,以使人產生抗體。 建議成人施打時程:50歲以上,不論先前是否有帶狀皰疹病史,建議施打1劑。 費用:目前皆為自費,1劑約為6000元。但各地方政府有不同補助,可向醫院或衛生局詢問。 接種副作用:接種部位可能出現發紅或腫脹局部反應,偶爾也會引發頭痛、手臂或腿部疼痛。 注意事項:接種前曾服用特定抗病毒藥物,需接種後14天,才能重新服用藥物。另外患有嚴重免疫系統缺失、接受水痘疫苗、孕婦或使用抗皰疹藥物者,則建議先向醫師諮詢是否應該施打。而在施打後4週,由於體內仍有病毒,不應捐血。(延伸閱讀:「皮蛇」上身OMG!帶狀皰疹要打疫苗嗎?帶狀皰疹怎麼吃?預防皮蛇看過來!) 接種疫苗後不舒服怎麼辦? 多數疫苗副作用應於數天內改善,但若遲遲未癒,或有持續發燒、嚴重過敏反應,如呼吸困難、氣喘、眩昏、心跳加速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釐清病因。 (影像授權:達志影像)


流行性感冒

感冒不能打流感疫苗?打過1次就免打?解答流感疫苗5大疑問!

台灣流感高峰期約從每年12月開始,直至隔年3月才開始下降,一旦罹患流感,全身無力、頭痛、發燒等症狀往往會嚴重影響生活。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能降低感染風險、減輕感染症狀。《Hello醫師》您解答關於流感疫苗5大疑問,幫助您在疫苗打與不打之間,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判斷。 1.感冒可以打流感疫苗嗎? 由於流感疫苗屬於不活化疫苗,即「疫苗中的病毒是沒有活性的病毒」,因此即便是感冒、腹瀉、過敏等輕微疾病,都不會影響民眾接種疫苗,但若在打疫苗前,出現以下幾種問題,建議先暫緩接種,待症狀痊癒或病情穩定後,再交由醫師評估能否能接種疫苗: 發燒 本身有嚴重疾病(例如癌症) 免疫力缺損或是長期服用抑制免疫力的藥物(如類固醇或抗癌藥物) 對疫苗成份過敏 曾對流感疫苗產生嚴重副作用 2.打流感疫苗就不會感冒? 許多人認為流感症狀與感冒相似,若施打流感疫苗後,就可避免感冒。不過,一般感冒的致病原其實是來自數百種不同的病毒和細菌,而流感的致病原則是流感病毒,2者不盡相同。 因此,接種流感疫苗後產生的保護效果亦有個別差異,故少數人也有可能在自身保護力不足的情形下,罹患感冒或其他流感病毒。此外,在完成接種流感疫苗後,至少需於2週後才會產生保護力,而非接種後立刻見效。 3.去年打過流感疫苗,今年就不用再打? 由於流感病毒極易產生變異,而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亦會稍有不同,前次施打疫苗對不同抗原型之病毒並不具免疫力,且保護效果也會隨之降低。 即使流感病毒未發生變異,且疫苗成分相同,接種4~6個月後保護效果也可能因此下降,通常保護力不超過1年,因此建議每年均須接種1次。 4.很少生病可以不用打流感疫苗? 所有人皆可能罹患流感,僅有患病風險高低之差異,所以對抗流感最佳方法之一,便是每年施打1劑流感疫苗。 根據國外文獻指出,流感疫苗之保護力會隨著年齡或身體狀況而有所差異,對於18歲以上成人因確診流感而住院的保護力約有41%,入住加護病房的流感重症保護力則可達82%。 儘管多數感染流感的人皆為輕症,約1週即可痊癒,但由於老年人、幼兒及慢性病病患等流感高危險族群罹患流感後易引起併發症,出現肺炎、腦炎、心肌炎等其他嚴重之繼發性感染或神經症狀,甚至導致死亡,所以這類高風險族群應特別注意,並且建議於指定時間接種流感疫苗,才可預防流感所致之併發症。 5.流感疫苗可以和其他疫苗一起打? 流感疫苗不會與其他不活化疫苗互相干擾,可以同時接種在相異部位,或間隔一段時間再來接種,如肺炎鏈球菌疫苗、日本腦炎疫苗等常見的兒童疫苗,建議民眾無論接種任何疫苗前,皆應先告知醫師近期有無接種其他疫苗,以利醫師評估。 由於正值新型冠狀病毒流行期間,民眾除了會考慮施打流感疫苗外,也會接種新冠疫苗,以防止疫情蔓延,而為了避免副作用發生,目前衛福部疾管局建議,流感疫苗與COVID-19疫苗接種時間應間隔7天以上。(同場加映:不只能打新冠疫苗!10大公費疫苗種類、施打對象一次告訴你!)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