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的代謝異常疾病,因為體內胰島素缺乏或功能不全, 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上升。久而久之便可能會導致其他嚴重的問題,如心臟病、失明或腎臟病等等。主要分為 第一型糖尿病 、 第二型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等類型。

基礎知識

糖尿病

【健康開箱】亞洲前三!胰島素準確紀錄靠「筆蓋」?醫:智慧化輔助更便利

在糖尿病照護日常中,胰島素的施打與記錄是每日不可或缺的步驟。對於長期仰賴胰島素治療的糖友來說,若僅依靠紙本或手動記錄,常會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用藥時間混亂,甚至影響回診時的判斷依據。 隨著數位工具蓬勃發展,將科技導入血糖及健康管理已成為醫療照護的發展趨勢。其中,台灣市場近期出現名為「魔力芽(Mallya)」的新一代「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是亞洲第三個引進的市場,操作流程簡便又直覺,最大好處就是可幫助患者自動同步紀錄施打資訊,減少紀錄誤差,更可提升醫護團隊的照護效率。 《Hello醫師》推出【健康開箱】系列,為您詳細解析這款「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從第一眼看到的外觀、設計亮點到取得方式;同時也為您專訪2位長期致力於糖尿病照護的名醫: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及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從臨床角度分享這款紀錄裝置的實際使用經驗,了解它如何成為數位控糖生活中的得力助手。 本文經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與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共同審稿 「智慧筆蓋」是什麼?對健康管理為何重要? 「魔力芽(Mallya)」是一款專為胰島素注射筆設計的智慧紀錄裝置,能自動記錄施打時間與劑量,因外型如筆蓋,可直接裝在胰島素注射筆尾端,因此又被稱為「智慧筆蓋」。 「正確的數據帶你上天堂,不正確的數據帶你飆血糖」,周君怡院長受訪時強調,正確紀錄對於糖尿病照護極為重要。科技工具的輔助不僅提升便利性,更促使糖友更積極面對自我健康管理。 周君怡院長分享提到,糖友使用此裝置時,可搭配另款健康管理應用程式「智抗糖App」,便可即時同步上傳注射紀錄。若與連續血糖監測(CGM)或其他裝置整合,便可幫糖友建立更完整的健康紀錄,協助糖友、家屬與醫護團隊掌握用藥狀況,並作為醫師判斷與照護的依據。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也表示:「糖友常同時患有2~3項共病,如何及時控制血糖至關重要!糖友若能與醫護團隊密切合作,透過自動記錄功能,同時結合其他生理數據及飲食習慣等數據,更能協助醫師全面掌握糖友的健康狀況,進而提供更合適的照護建議。」 開箱體驗:包裝、外觀說明 包裝、外觀及配件說明 從包裝外觀上,可看到完整標示產品型號、出廠資訊與使用限制,也包含重要注意事項,例如防水等級為IP22、儲藏溫度為-10℃~60℃等。 包裝外觀說明(圖 /《Hello醫師》攝) 包裝內容物及配件如下: 裝置本體 USB充電線*1 使用者說明書 產品內容物與配件(圖 /《Hello醫師》攝) 裝置各部件的示意圖(圖 / 諾和諾德藥廠提供) 安裝流程說明 安裝時,我們發現魔力芽凹槽須與注射筆的劑量視窗保持平行,並確保劑量指示線與尾端對齊,否則可能影響注射劑量的正確性。 依照安裝流程,注射時,須以一手握著注射筆,另一手握著裝置蓋身,對準注射筆的按壓端套入。 到這個步驟,須再以手掌按壓裝置,將其完全套上注射筆的劑量設定鈕。 裝置凹槽與注射筆劑量視窗平行(圖 /《Hello醫師》攝) App安裝說明 我們發現,首次使用時,若尚未與App配對,請長按啟動裝置,此時訊號燈會顯示藍色燈號,表示待配對狀態。 下載完App後,必須開啟手機藍牙,並與裝置保持10公分內的距離以利連線。 依照App操作動畫與說明,即可成功配對。配對後,訊號燈顯示綠色燈號,代表已完成配對。 安裝魔力芽前須先充電至少10分鐘,完全充飽約需2小時。此裝置目前僅適用於部分胰島素注射筆,建議依照醫療院所提供同款胰島素處方搭配使用,避免交叉使用。 搭配胰島素施打流程說明 啟用裝置時,請記得,務必長按約5秒,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鬆開手指。當燈號轉為綠色,即表示啟用完成,可開始使用。 使用前,請先確認注射筆的劑量視窗顯示為0,接著轉動上方的劑量旋鈕。請注意,旋轉時切勿同時按壓裝置,以免影響正確設定。 注射時,請持續按壓直到劑量視窗數字歸零。此時,綠色訊號燈會快速閃爍,當綠燈熄滅後,代表已完成注射,才可鬆開按壓。 使用完畢後,毋需按壓關機,即可將注射筆及魔力芽一同放回冰箱內保存。 若胰島素用罄,這時請長按,待訊號燈轉為紫色後關機並鬆手,才可更換新的注射筆。 利用施打過程中,同步上傳胰島素使用類型及劑量(圖 /《Hello醫師》攝) 「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開箱心得亮點一次看! 亮點1:自動記錄注射數據,方便回診查看、即時分享數據 魔力芽可自動記錄注射資訊,即使在未連線的情況下,仍可離線儲存施打資訊,並在與手機連線後自動同步至App,省去手動填寫的麻煩,也避免因記憶模糊、操作不便而遺漏紀錄。 周君怡院長說,透過App紀錄,醫護團隊可即時掌握患者胰島素施打情況,有助給予個別化照顧,以及適當的生活提醒與建議。家屬也能即時確認注射胰島素的時間及劑量,進一步提供即時關懷。 若欲與家屬共享數據,須先於App內設定分享權限。 透過智抗糖App,可即時分享數據給照顧者、家屬與醫護團隊(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2:燈號提示+免校正,新手也能輕鬆用 我們發現安裝過程簡單,只需套上胰島素注射筆後,即可直接使用,不需搖晃或進行繁複設定。有助於初次注射胰島素或不擅操作的年長患者使用。 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劑量選擇鈕下方的訊號燈,會依操作狀態顯示不同燈號,協助使用者確認是否已完成連線與正確注射。 根據我們的開箱過程,我們發現以下常見燈號對應狀態: 訊號燈顏色 訊號燈含義 藍色長亮 裝置準備配對 紫色長亮 正在啟動中或關閉 綠色長亮 已配對、正在選擇劑量及注射中 橘色長亮 低電量狀態,需充電 紅燈長亮 處於錯誤狀態,須重設 特別注意,當橘色訊號燈長亮時,表示電力不足,這時請務必使用隨附的USB充電線進行充電。與傳統電池式裝置不同,魔力芽不需更換電池,只需接上行動電源或插座,約2小時即可充滿並再次使用。 可使用隨附USB充電,約2小時即可充滿(圖 /《Hello醫師》攝) 亮點3:放冰箱一同保存,生活化設計更友善 在一般情況下,胰島素在開封前,建議保存於2℃~8℃的冷藏環境內,避免影響藥效;開封後則可保存於室溫30℃以下,但須留意使用期限。 我們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魔力芽可與胰島素一同放入冰箱冷藏,無須額外拆卸或分開收納,不僅符合藥品保存需求,也讓施打流程更加直覺便利,從冰箱取出後即可直接注射並同步記錄數據,毋須重新配對。 根據我們取得的資訊發現,此裝置未來也將支援諾和諾德旗下更多注射筆產品,提升整體擴充性。患者可依需求延伸應用於不同藥品,減少重複購買與重新適應的負擔,對於需長期治療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更為友善。 魔力芽可與胰島素同時放置於冰箱中(圖 /《Hello醫師》攝) 除了科技還要搭配知識!胰島素施打常見誤區你中了嗎? 根據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表示,許多糖友血糖控制不佳,問題往往不在藥物本身,而是出在施打方式與紀錄習慣。通常會有以下常見狀況: 每天施打時間不固定,影響藥效穩定性 忘記施打或漏填施打劑量及類型,且日後難以追溯 手寫紀錄遺漏、填錯,導致回診時無法準確評估病況 若能搭配正確的工具及胰島素衛教知識,能幫助控制血糖穩定,讓醫護團隊更全面了解患者的健康狀況,在回診時給予更適當的照護建議。 周君怡院長特別強調:「透過準確的自動紀錄,患者能即時掌握注射與血糖變化的關聯,進而更願意主動調整生活習慣,遵照醫囑用藥,正是控糖成功的關鍵。」   注射後自動更新數據,方便隨時查看(圖 /《Hello醫師》攝) 誰適合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醫師這樣說 許惠春院長受訪時說,只要經醫護團隊評估,便可搭配胰島素使用此裝置,並特別適合以下族群: 初期使用胰島素者:剛開始注射容易感到焦慮,智慧裝置可幫助建立用藥信心與使用規律。 有照護者協助的患者:家屬或照護者可協助管理裝置與App,方便掌握施打紀錄,及時關懷患者,減少溝通落差。 重視精準數據管理者:習慣用數據追蹤健康狀況者,能藉由智慧化提升紀錄精準度,降低血糖波動風險。 記憶力較差或年長者:避免遺忘施打時機與劑量,有助降低因遺漏或錯記造成的風險。 「尤其是初步使用胰島素者,搭配裝置後效果更有加乘好處。」許惠春院長分享,有位35歲工程師因長期外食導致血糖飆升,利用此裝置搭配胰島素處方,協助患者養成血糖紀錄,並搭配飲食及生活作息調整後,血糖控制情況穩定,目前僅需定期回診追蹤。 博新診所許惠春院長穿著年輕時海軍的制服,展示多年來落實健康管理重要的成果(圖 / 許惠春院長提供) 在哪裡可以使用智慧胰島素紀錄裝置? 目前全台有多家院所已參與智慧紀錄裝置試行計劃,提供特定患者使用。 在首批試行計畫中,包括博新診所與怡兒診所在內的多家院所,已實際協助多位糖友搭配使用此裝置。 許惠春院長及周君怡院長皆表示,藉由該裝置,不僅有助提升糖友照護成效,也能改善生活品質,鼓勵糖友自主管理血糖,實現正向改變。 怡兒診所周君怡院長(圖 / 周君怡院長提供) 智慧紀錄裝置並非市售商品,而是患者照護計畫的一環。實際申請條件與提供方式,可能依各院所有所不同,建議主動洽詢診所了解詳情。

探索更多糖尿病類別

看更多 糖尿病 相關文章

糖尿病

【醫師幫幫我】破除5大控糖迷思!名醫游能俊教您運用「133 餐盤」減脂、運動不白忙

糖尿病友最重要的自我健康管理,就是血糖控制,但控糖有時容易誤信迷思,反而讓血糖不降反升,例如:運動一定能降血糖?增肌和減脂,何者對控糖更有幫助?怎麼吃才能兼顧健康與美味? 糖尿病名醫游能俊在《Hello醫師》「醫師幫幫我」節目中,為您解析5大常見控糖迷思,並提供實用的 133 低醣餐盤法則及正確的運動觀念,幫助糖友既能穩定血糖,又能享受健康生活。 控糖迷思1:一餐血糖超標,下一餐少吃就能平衡? 許多糖友誤將「血糖控制」,視為一般「減重」,認為若上一餐吃多了,下一餐少吃就能平衡。游能俊醫師提醒:「穩定血糖不超標才是最重要的,血糖過度波動會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因此,偶爾超標沒有關係,糖友要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情,控糖之路才能走的長久。 控糖迷思2:133 低醣餐盤中的「133」是食物的比例? 醣類攝取是血糖升高的主要因素,游能俊醫師提出「 133 低醣餐盤」概念,有些人誤以為「 133 」分別代表醣分、蛋白質與蔬菜的比例,實際上, 133 指的是份量,每餐應攝取 1 份醣類、 3 份蛋白質及 3 份蔬菜,每份的份量各有不同。 游能俊醫師進一步說明, 1 份醣類約 40 克白飯; 3 份蛋白質約等於單手手掌及厚度的肉類; 3 份蔬菜(煮熟後)約為一碗半的量。因此,若以餐盤作為份量基準,僅看各類食物的比例,卻未計算份量,吃下過多食物,血糖仍可能超標。 控糖迷思3:只要醣類食物吃得少,就不會影響血糖上升? 其實只對一半,除了要控制醣類攝取量,進食速度也是控糖關鍵;以吃同樣份量的醣類食物為例,快速進食比起慢慢吃,更容易導致血糖迅速上升。游能俊醫師分享自己穩定血醣的秘訣,「將 40 公克的白飯細嚼慢嚥,分 60 口吃完,從連續血糖監測數據顯示,這樣進食可使血糖緩慢上升,減少波動。」 控糖迷思4:運動有助降血糖,還是白忙一場? 一般人多認為,運動有助於降血糖,游能俊醫師表示:「這是迷思,運動不等於降血糖」;他解釋,若在餐前運動,肝臟會釋放肝醣,反而可能使血液中的血糖上升;因此,餐後2小時內運動,無論何種運動,都有助穩定血糖。 但這樣還不夠,游能俊醫師也提醒醣友,運動同時還要掌握3大關鍵,包括:「持續運動」、「增加運動量與頻率」及「降低體脂肪」,才能讓控制血糖更有感。 控糖迷思5:減脂與增肌 哪個更有助降血糖? 減脂與增肌是控制體重、調節體態的方法,兩者分別對應不同的運動模式,有氧運動可加速減少身體脂肪,無氧類的重量訓練對增加肌肉較有幫助;究竟哪種方式對糖友降血糖較有效果?游能俊醫師說:「與增加肌肉相比,減少脂肪更能降低3倍的糖化血色素;但增肌運動也很重要,不應偏廢;因此,建議有氧運動和肌力訓練的時間分配比例為 2 : 1 ,例如高強度有氧間歇運動,如「 TABATA 間歇訓練」(Tabata 之名,源於日本教授田畑泉(Izumi Tabata)之姓氏 Tabata)。   更多控糖相關內容都在: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完整版 https://www.youtube.com/live/FKVxZ5qsfsI?si=X0TUvklYmh25hIeZ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糖尿病

【糖尿病駕駛安全7】糖友可安全駕駛?預防低血糖全攻略 超實用E-book助您安心GO

糖尿病高居國內主要死因第5位,估計糖友高達250萬;糖友可能對於共病與併發症所帶來的危害有所警覺,但也常忽略糖尿病造成的交通安全問題,包括低血糖、糖尿病用藥及周邊神經病變等,都可能陷糖友於駕駛風險之中。 ⠀ 《Hello醫師》特別與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合作,針對「糖尿病與駕駛安全」推出一系列報導,並佐以影音、解釋性資訊圖表、動畫及電子書E-book等形式,讓民眾更了解「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的重要性(編按:即血糖值 90)。 【穩糖駕車安心GO: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E-book 糖尿病友除了要避免血糖超標外,也不能忽略低血糖可能引發的立即性危害。低血糖的症狀包括發抖、頭暈、肚子餓或冒冷汗,部分糖友甚至在低血糖初期時沒有任何症狀,直到昏倒、失去意識才知道有低血糖問題;若發生在駕駛時,可能導致嚴重的交通事故,對自己和他人都可能造成傷害。 為了提升糖友重視駕駛安全議題,《Hello醫師》攜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與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推出【穩糖駕車安心GO: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衛教手冊(E-book)。這本電子書專門為糖尿病友所設計,主要內容包括以下重點: 認識糖尿病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 低血糖與駕駛安全 測了再上就是(90)要安全 併發症與駕駛安全 糖尿病日常照護及併發症預防 此外,電子書還貼心提供實用的血糖紀錄表及醣類食物代換表。血糖紀錄表幫助糖友每日追蹤血糖變化,適時調整藥物、飲食與運動量;醣類食物代換表則讓糖友了解,如何靈活選擇不同的食材,精準補充血糖,讓血糖管理更多樣化。 透過這本電子書,糖友們不僅能掌握駕駛安全的知識,還能學習照護糖尿病的技巧、避免併發症出現,享受更安全及安心的生活。 《Hello醫師》【穩糖駕車安心GO:測了再上 就是(90)要安全】衛教手冊電子檔,即日起提供民眾免費線上閱讀,幫助糖友能隨時掌握正確的駕駛安全衛教知識。 糖尿病與駕駛安全系列文章 糖友最常忽略「低血糖」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測了再上 90要安全」 上路駕駛有撇步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糖尿病不可怕 高低血糖都要測 糖友慎防眼睛、腎臟病變 楊宜瑱醫師:定期檢測保平安(本文) 周邊神經病變別輕忽 陳榮福醫師:遇突發狀況易反應不及 「糖友和一般人一樣」沈宜靜醫師:低血糖可預防 可處理 可避免 測了再上免緊張 低血糖可以上路嗎?出現低血糖怎麼辦?必看動畫教您安全上路 更多糖尿病相關資訊,請點選下方【糖尿病與駕駛安全】專區或至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查詢。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糖尿病

【醫師幫幫我】CGM連續血糖監測 即時掌握血糖變化!名醫游能俊解析5大適用族群

糖尿病患者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和藥物來幫助控制血糖,測量血糖更是管理血糖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來討論度很高的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CGM),能讓糖友即時掌握血糖波動,並可適時進行飲食與藥物的調整。究竟什麼是連續血糖監測?適合哪些族群使用?糖尿病名醫游能俊在《Hello醫師》「醫師幫幫我」直播中為您詳細解說。 連續血糖監測 告別扎針之苦 連續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裝置約為50元硬幣大小,內側有一根極細的軟針,軟針上的探頭能感測皮下組織液中的葡萄糖,可持續監測24小時,最長可連續記錄14天。 「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表示:「連續血糖監測幾乎每分鐘監測血糖,並且每5分鐘生成一次數據,一天可以獲得288個血糖數值」。 圖:紅圈處為連續血糖監測儀的極細軟針 連續血糖監測將測得的血糖數據透過無線傳輸技術傳送到應用程式中,並以連續曲線圖呈現,讓使用者清楚了解血糖變化。 連續血糖監測已發展近20年,隨著技術成熟與儀器普及,其費用較以往大幅降低。游能俊指出:「早期使用連續血糖監測,3天的費用約要6千元,現在使用14天的費用已降至兩千多元;和血糖機測血糖相比更划算」。 連續血糖監測5大適用族群 「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都是血糖測量的方式,使用者可依需求選擇適合的方式。游能俊醫師也在「醫師幫幫我」節目中說明,適用「連續血糖監測」的5大族群如下: 需每日多次扎針(測血糖及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患者 積極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 處於糖尿病前期,想改善血糖者 懷孕期間需控制血糖的孕婦 對血糖變化感興趣的健康族群 更多連續血糖監測相關內容都在: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完整版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糖尿病

【醫師幫幫我】血糖怎麼測?3種血糖測量數值有差嗎?名醫游能俊親解如何判讀最準

測血糖是了解血糖變化的主要方法,測量方式包括「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然而,這3種方式測得的數值卻不盡相同,究竟哪種測血糖方式最準確?糖友又該如何判讀結果?糖尿病名醫游能俊在《Hello醫師》「醫師幫幫我」直播中為您詳細解答。 不同血糖測量方式 數據各異 該如何解讀? 測量部位及血液樣本影響血糖數值 進食後,食物經腸胃消化吸收,部分營養轉為葡萄糖進入動脈血液,進而運送到全身;血液從動脈流向微血管、靜脈,最後送回心臟,在此過程中,血液裡的葡萄糖不斷地被細胞吸收利用。 「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測的是不同位置、不同類型的血液樣本。「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表示:「抽血測的是靜脈血經過離心後的靜脈血漿;血糖機則是取指尖微血管的全血;而連續血糖監測是測量皮下組織的組織間液。因此數值會有所不同」。 「游能俊診所」院長游能俊表示,不管是「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這3種數值都是正確的,它們分別呈現身體不同部位的血糖值」。 如何比對「抽血」、「血糖機」及「連續血糖監測」數值? 雖然3種方式取得之血糖值不同,但糖友仍可根據不同時間的測量結果來進行比對。游能俊醫師進一步解釋:「空腹8小時後,這3種方式測得之血糖值最接近;若要比對飯後血糖,在使用血糖機測量15分鐘後,將數值與連續血糖監測結果比對,此時兩者會較接近」。 想了解更多測量血糖與控制血糖的內容: 「糖友怕扎針?名醫游能俊院長帶您了解 連續血糖監測儀的多重宇宙」完整版 更多【醫師幫幫我】內容都在《Hello醫師》YOUTUBE:https://helloyishi.tw/gIyrH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糖尿病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 醫師專家齊心勉糖友 大步邁向心生活

為響應2024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Being)主題,多位國內重量級糖尿病醫界及專家出席《Hello醫師》年度盛事「2024世界糖尿病日–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健走活動時均表示,做好生活型態管理,與醫療團隊充分合作,「對自己有信心,血糖管理沒問題,一樣可以活出幸福健康的人生,大步邁向心生活。 Hello Health Group暨 《Hello醫師》11月17日在大安森林公園舉「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健走活動,共吸引近600位民眾熱情參與。今年也首度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兩大重量級學會掛名指導;包括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及宜蘭縣愛胰協會也再度響應,提供民眾最專業的糖尿病衛教資訊。。 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以糖尿病相關醫療、教育、研究工作以及促進糖尿病知識普及為主旨,秘書長楊宜瑱在現場分享台灣糖尿病現況與糖友常面對的問題,她指出生活型態的改變、工作的壓力、睡眠不足及人口老化等,是糖尿病人口逐年攀升的原因;楊宜瑱醫師也在接受《Hello醫師》專訪時分享,如何正確控糖?楊宜瑱醫師說:「從多方管道控制血糖,不管是生活型態、醫療遵從率及身心的健康,都非常的重要」;楊宜瑱醫師也鼓勵糖友,「讓自己身心健康,對自已有信心,血糖管理就不是問題」。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鼓勵糖友,「讓自己身心健康,對自已有信心,血糖管理就不是問題」。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建議,成人每週應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75分鐘的劇烈強度有氧運動,也就是每週至少運動3天,建議不要連續兩天不運動,每次至少30分鐘,才能達到健康促進的效果;若是健走,可從每天至少5千步,需要有流汗、微喘,就有助控制血糖。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也在專訪時說,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隨著年齡老化,慢性病慢慢出現,導致糖尿病盛行率提高;而且,年輕糖尿病友慢慢增加,也讓糖尿病友人數愈來愈多;她提醒,控制維持健康生活型態,對糖尿病很重要,除了飲食控制,更難的是運動,希望透過「穩糖健步走活動」,能鼓勵大家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呼籲糖友,除了飲食控制,希望「穩糖健步走」活動,鼓勵大家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特別自南投埔里北上參與健走活動。長期關注糖友健康的陳醫師表示:「糖尿病是很複雜的狀況,與先天遺傳及後天生活有關,但它也是與生活型態相關的疾病;每個人控糖的挑戰都不同,醫療團隊會依每個人的情況做個人化的治療建議,提供「個人化、客製化」的目標與方法;他也呼籲,2024世界糖尿病日主題是「糖尿病與幸福健康」,每位糖友只要與醫療團隊合作,從飲食、運動、監控與藥物,一樣可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 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順子」,本身也是經營YouTube《順糖人生》頻道的「百萬網紅」,多支影片都創百萬觀看數,身為資深糖尿病友,黃煜順總幹事從糖友的角度出發鼓勵大家:「飲食過量或缺乏節制,是血糖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他建議糖友不要只靠自己的力量,「會很辛苦」,可多跟醫療人員請教如何控制血糖、監測,借助醫療人員、病友團體及親友的力量,給予陪伴與鼓勵,同時在想要多吃的時候提醒一下,都有助於將血糖控制在標準範圍」。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建議糖友,不要只靠自己力量,可多跟醫療人員請教如何控制血糖、監測,借助醫療人員、病友團體及親友的力量,給予陪伴與鼓勵。 《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作者、同時也是糖尿病衛教師的陳怡婷營養師提出「剪刀、石頭、布,健康比個讚」原則,提醒糖友要重視水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及堅果的攝取量;另外,外食族愈來愈多,對於以超商做為三餐來源的糖友該如何聰明選擇?陳怡婷營養師表示:「現在社會外食比例很高,外食者飲食可掌握5絕招,少加工、少油炸、多纖維、多樣化以及注重營養標示,避免選到地雷食物。她建議,可以三明治配豆漿或牛奶,午晚餐的便當類食物,可額外增加蔬菜例如生菜沙拉或滷時蔬,另外,可補充雞胸肉、茶葉蛋或豆漿補充蛋白質」她提醒,現代人飲食多樣化,不用一定要控制多少分量與份數,飲食搭配更重要,「偶爾聚餐多吃一點不要有罪惡感,只要記得健康飲食原則就好」。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陳怡婷營養師提醒,現代人飲食多樣化,不用一定要控制多少分量與份數,飲食搭配更重要,「偶爾聚餐多吃一點不要有罪惡感,只要記得健康飲食原則就好」。 美學中醫曾宜萱中醫師也在「穩糖健步走」活動中提供免費義診,從中醫的角度提幫助民眾調理體質。曾宜萱中醫師有糖尿病家族史,她也分享自己日常生活的控糖習慣,曾醫師說:「平時不碰含糖飲料,日常飲食有所選擇,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讓自己可以一直維持健康」。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美學中醫」曾宜萱中醫師分享日常生活的控糖習慣,平時不碰含糖飲料,日常飲食有所選擇,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讓自己可以一直維持健康」。 台灣糖尿病友人數突破250萬人,糖尿病前期人數更超過5百萬人,老年化及年輕化的雙重趨勢,讓糖尿病勢將成為台灣亟須重視的健康課題。《Hello醫師》希望透過「穩糖健步走」活動,期望大眾共同重視糖尿病議題,關注糖友健康,相信自己,終結糖尿病威脅,活得健康又自在,邁向健康心生活。 活動文章: 《Hello醫師》響應世界糖尿病日 「穩糖健步走」近600人熱情參與(本文)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 醫師專家齊心勉糖友 大步邁向心生活 指導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InBody 闊立、船井生醫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BMI計算器:https://reurl.cc/Rylnex 血糖管理評估:https://reurl.cc/q0jzYN 糖尿病前期檢測:https://reurl.cc/Myxv4X


糖尿病

《Hello醫師》響應世界糖尿病日 「穩糖健步走」近600人熱情參與

《Hello醫師》年度盛事「2024世界糖尿病日–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健走活動今(17)日上午在大安森林公園舉行,共吸引近600位民眾風雨無阻,熱情參與,多位重量級糖尿病醫界及專家代表也應邀出席;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醫師表示,希望藉由活動提升大家對糖尿病的重視及預防,關心自己與親友的身心健康;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也說,糖友要規律用藥、看診,更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才能兼顧身體、心理及社會的健康。 台灣糖尿病友人數突破250萬人,糖尿病前期人數更超過5百萬人,老年化及年輕化的雙重趨勢,讓糖尿病勢將成為台灣亟須重視的健康課題。《Hello醫師》今年首度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擔任指導單位,同時也再度向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申請擔任「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台灣宣導大使,希望集結國內、外重要力量,共同終結糖尿病威脅。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活動由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醫師(左2)、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左3)及秘書處主任顏秀妃(左4)、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暨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中)、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右1)、營養師陳怡婷(右3)及Hello Health Group 區域總經理Kenny(右2)、Hello醫師總編輯鄭智仁(左1) 一起鳴笛起跑。 為呼應今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糖尿病與健康(Diabtetes and Being),《Hello醫師》特別邀集多個單位參與活動,包括宜蘭縣愛胰協會免費量測血糖、興友科技提供免費骨密度組成分析及「美學中醫」曾宜萱中醫師免費中醫義診,喬山Welltivity也在現場提供多項運動健身課程及設備優惠;另外,民眾也可免費領取桂格完膳糖尿病配方營養品。希望民眾能透過參與現場提供的服務,從生活中多個面向,更加了解糖尿病及應對措施。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興友科技執行長謝坤昌(右)帶領團隊為在活動現場為民眾提供免費骨密度組成分析。 臨床及研究均指出,只要做好生活型態管理,糖尿病及糖尿病不僅可治療,而且是可逆的;今年活動同時也邀集響應單位InBody闊立、桂格完膳及船井生醫提供多項獎品,讓民眾在了解糖尿病的同時,也有機會獲得大獎;獲得最大獎InBody無線網路型號體脂計的民眾表示,實在太幸運了,今天一家人一起來參加抽到大獎,未來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健康。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民眾獲得現場最大獎InBody無線網路型號體脂計,由Hello Health Group 區域總經理Kenny(右)頒獎。 為糖友健康而走 《Hello醫師》讓世界看見台灣 11月14日為聯合國所訂定的「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世界糖尿病基金會每年11月舉辦年度「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今年屆滿20週年,全球累計參加人數已突破600萬。《Hello醫師》去年成為該基金會活動網站唯一列名的台灣宣導大使,今年持續與國際接軌,共同為糖友健康發聲。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健走活動,近600位民眾風雨無阻,踴躍參加。 糖尿病健走活動 呼籲重視糖友健康 台灣糖尿病盛行率為10.6%,每年新增約16萬名糖尿病患者,2022年健康保險醫療費用支出排名第三,並且連續五年為十大死因第五位,顯示出糖尿病對國人健康的威脅不容小覷;為了呼籲更多民眾關注糖尿病議題,《Hello醫師》第二年舉辦實體健走活動,今年規模「倍增」,報名人數增加為600人,短短幾天就已額滿。 罹患糖尿病不可怕,只要聰明控制血糖,糖尿病友也能像一般人一樣生活。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出席活動致詞時表示,雖然現場下起毛毛雨,但大家熱情仍然不減,為自己健康多努力一點點;在世界糖尿病日之際,她也提醒大家,多多重視糖尿病的預防。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則提醒,即使下雨,也可以維持運動習慣,例如超慢跑,上YouTube下載超慢跑音樂,有節拍器就可跟著進行超慢跑,不管是穿布鞋或舖墊子,可以循序漸進從五分鐘到十五分鐘,也可以分次跑,視自己的能力,每種運動都對自己的健康很重要。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分享:「明年台灣就會成為超高齡社會,會面對患者高齡化、病齡長期化及慢病共病化三大現象,希望大家提升對糖尿病的病識感、及早控制血糖,讓所有糖友一起擁抱幸福健康」。 控糖專家現場分享 生活中的穩糖訣竅 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順子」本身經營YouTube《順糖人生》頻道,創下多支影片破百萬觀看數,身為資深糖尿病友,同時也有、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有「病友專家」美名,之稱的他他分享自身成功控糖超過23年,以及日常透過社群媒體分享各種控醣的迷思與方法,他也到現場鼓勵糖友,好好用藥能避免糖尿病併發症,更提醒糖友不要相信來路不明的偏方,和醫療團隊密切合作,就可以和一般人一樣快樂生活。 飲食控制是糖友控醣的一大重點,除了減少醣類及熱量的攝取、多攝取纖維質外,《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作者、同時也是糖尿病衛教師的陳怡婷營養師分享「剪刀石頭布,健康比個讚」口訣,陳營養師說:「剪刀就是飲食掌握每天2分水果與乳製品,水果與全榖雜糧類每份一個拳頭大小,因為早餐較少蔬菜,所以午餐和晚餐的蔬菜要吃到2個拳頭的量,布則是指蛋白質的攝取量,如果是肉類,除了要選擇瘦肉外,每餐至少一個掌心的份量才夠」;大拇指比「讚」,則是約一湯匙的堅果量,讓大家吃得健康,不要有壓力。 近600人風雨無阻 共襄盛舉參與「穩糖健步走」 《Hello醫師》去年首辦「穩糖健步走」實體健走活動,反應熱烈,今年增加至600個名額,開放僅5天即額滿,許多來不及報名的民眾仍自發參與,利用假日上午,風雨無阻,不分老幼,沿著約2.3公里路線健走,展現無比活力。 原本預期天兔颱風與東北季風可能影響活動,所幸隨著健走活動正式開始,雖偶有飄雨,但不影響活動進行,,讓民眾直呼:「沒有偷懶的理由了,更有決心邁向心生活」。 豐富攤位與多重好禮 現場加碼回饋 今年健走活動現場也有多個攤位參與,除了桂格提供免費試飲品,宜蘭縣愛胰協會今年也再度響應,現場提供免費血糖檢測服務,帶大家一起認識及了解血糖對健康的影響。參與民眾表示:「今天的活動很有意義,免費測血糖可以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宜蘭縣愛胰協會在現場為民眾免費量測血糖。 今年活動現場並有「美學中醫」曾宜萱中醫師提供免費義診,她表示民眾可以透過中醫減重與調理身體,對控制血糖很有幫助;曾中醫師也在現場為民眾把脈、針灸,讓不少民眾排隊參與。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美學中醫」曾宜萱中醫師在現場提供免費針灸及把脈義診。 現場攤位包括榮獲多項國際專利的興友科技,提供民眾免費檢測身體骨密度體組成分析,吸引許多民眾排隊檢測;另外,喬山Welltivity也提供多項運動健身線上課程及設備優惠,希望讓參與民眾在健走之餘,也能透過更多元管道,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及早預防與因應。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桂格完膳提供營養品試飲。 由於報名情況超乎預期,前600位報名成功者,可獲得參賽禮《Hello醫師》活動專屬T恤一件、紋身貼紙,走完全程者,可領取完賽證書,與《Hello醫師》專屬毛巾。此外,現場完成註冊《Hello醫師》官網 BMI 或 BMR健康小工具的會員,也可獲得超商咖啡禮券一張,許多民眾都驚呼:「免費健走還有這麼多贈品,實在太好康了」。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參與民眾獲得的證書與贈品。 參與「糖尿病小學堂」線上活動 健康好禮帶回家 除實體健走,《Hello醫師》同步推出線上活動,民眾於12月15日前完成《Hello醫師》官網【糖尿病小學堂】測驗,並將結果頁面截圖至FB活動貼文下方留言,即可以獲得【精美電子書-穩糖駕車安心GO手冊】,還有機會抽中InBody無線網路型號體脂計、船井生醫F.I.P.100膳食纖維粉、桂格機能燕麥片及《Hello醫師》漁夫帽等各式好禮。 【糖尿病小學堂】立即挑戰:https://helloyishi.com.tw/bot/diabete-quiz/?utm_source=facebook&utm_campaign=wdd2024 活動文章: 《Hello醫師》響應世界糖尿病日 「穩糖健步走」近600人熱情參與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 醫師專家齊心勉糖友 大步邁向心生活(本文) 指導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InBody 闊立、船井生醫 領取【限量專屬優惠 + 免費試用】 快前往 ➜➜《Hello醫師揪好康》 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聯繫:[email protected] 快追蹤《Hello醫師》LINE、FB,健康訊息不漏接! BMI計算器:https://reurl.cc/Rylnex 血糖管理評估:https://reurl.cc/q0jzYN 糖尿病前期檢測:https://reurl.cc/Myxv4X


糖尿病

【世界糖尿病日】糖友年輕化「死亡率增4倍」 控糖5撇步防共病「逆轉糖尿病」

國人糖尿病盛行率高達12.8%,逐年升高,其中,65歲以上糖友就佔了一半;隨著台灣邁向超高齡社會,「老年化」將愈趨嚴重;但在此同時,39歲以下的年輕糖友也愈來愈多,預估到2045年將增加3.6倍,死亡率恐較一般人增加4倍。面對高齡與年輕病友的雙重挑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聯合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等團體,共同推動「健康生活,智慧醫療」概念,呼籲糖友透過「控糖5撇步」,除預防共病發生,也希望達成「逆轉糖尿病」目標。 每年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縮寫為WDD),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說,為紀念發現胰島素的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糖尿病聯盟(IDF)便以他的生日─11月14日,在1991年發起「世界糖尿病日」;目前每年約有一百多個國家、多達1億人參與,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活動。 國健署與糖尿病衛教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及糖尿病關懷基金會等單位,30日舉辦「世界糖尿病日」系列活動,藉由「控糖多e分,健康滿級分」概念,呼籲糖友善用數位科技,讓血糖管理更符合個人需求,實現「精準控糖、快速達標」的目標。 國健署長吳昭軍呼籲透過「控糖五撇步」,倡導健康飲食、運動、控重、用藥及監測,並提醒善用成人健檢,逆轉糖尿病前期與代謝症候群。圖/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表示,包括連年高居十大死因第一名的癌症,以及其他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在內,每年國人因慢性病死亡人數高達7萬多人,佔每年死亡總數的6成之多,「但大家會擔心新冠肺炎疫情,卻對慢性病造成的威脅沒什麼感覺」。 吳昭軍說,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糖尿病又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因為從沒有症狀、代謝症候群到糖尿病,若中間任一過程沒有獲得控制,就可能出現大小血管病變及周邊神經病變等併發症;但透過各式定期健康檢查,當發現一些異常紅字,可以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也可以在沒有用藥的情況下,逆轉代謝症候群。 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說,世衛將糖尿病視為所有非傳染性疾病的慢性病中,危害人類生命最嚴重的一種慢性病;在台灣250萬糖尿病人中,有一半超過65歲,所以,「老年化」不僅增加糖尿病風險,還可能產生共病,同時造成治療的複雜性。 國內糖尿病人口約250萬,依據2019-2023年國民營養健康調查統計,20歲以上國人糖尿病盛行率更從11.1%,上升到12.8%;黃建寧說,除了人口結構造成糖友「老年化」占比較高外,40歲以下糖尿病人口也愈來愈多;根據研究預測,到了2045年,19歲以下的糖尿病人口將增加近10倍,小於39歲的糖友則增加3.6倍。 黃建寧說,這些年輕化糖尿病友未來需長期面臨大、小血管併發症,特別是腎臟病及視網膜病變的風險,都比老年人口的病情嚴重許多;若以死亡率來看,老年糖尿病人口會比一般人增加1.5至2倍,但40歲以下糖友的死亡率會比一般人增加4倍之多。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李弘元說,隨著科技進步,有更多工具可以管理血糖、睡眠與運動狀況,但科技帶來的另一個面向,則是大家使用平板、手機時間變長,運動量下降,加上方便的網路外送平台,反而更少機會走出門,這些其實對於血糖管理反而不利,所以,如何善用工具,而非被工具所控制,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肥胖加劇胰島素阻抗,透過健康飲食和運動可有效降低糖尿病風險。圖/糖尿病衛教學會提供 在第2型糖尿病治療方式中,除了飲食控制與定期運動外,藥物治療也至關重要;歐弘毅說,許多病友對胰島素注射仍存在誤解,擔心一打會上癮、甚至就得洗腎;其實,目前透過「胰島素注射智慧軟體」,便可為病友提供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使血糖控制更符合個人需求,實現「精準控糖、快速達標」的目標。 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也說,很多糖尿病友在跟醫師溝通過程中,可能長達2、3年都在糾結是否應該要打胰島素,也擔心打了胰島素會造成低血糖;透過「胰島素注射智慧軟體」不僅有助控制血糖,也會減少慢性病的發生。 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itional Diabetes Foundation, IDF)將今年至2026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題訂為「糖尿病與健康,Diabetes and Well-being」,關注糖友的身體、社會及心理健康。李淳權說,今年台灣「世界糖尿病日」的口號是「控糖多e分,健康滿級分」,就是希望共同推動「健康生活,智慧醫療」概念,糖尿病照護品質更升級。 國健署也推出「控糖五撇步」,糖友可透過健康飲食、定期運動、控制體重、準時用藥以及監測血糖,改善生活型態並遠離相關風險因子。提醒民眾多加利用免費成人健檢服務,逆轉糖尿病前期及代謝症候群,以減少糖尿病與相關併發症對健康的影響,同時達到「逆轉糖尿病」的目標。


第一型糖尿病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症狀差異?認識糖尿病症狀、治療

您是否已在《Hello醫師》另一篇文章初步認識第一型糖尿病?接下來我們將介紹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的發病年齡通常比第二型糖尿病年輕許多,在症狀上,第一型糖尿病的初期症狀通常都非常明顯,這和第二型糖尿病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有很大的不同。以下說明糖尿病症狀及第一型糖尿病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糖尿病症狀 第一型和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病時間及初期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因胰臟受自身免疫系統攻擊所造成,故發病時間較突然;發病時因高血糖及胰島素缺乏,產生的症狀容易被發現。 第二型糖尿病:在「糖尿病前期」或罹患糖尿病後,因症狀較難察覺,常是透過驗血或已出現併發症才發現糖尿病。 根據「台灣糖尿病2019年鑑」資料指出,台灣糖尿病患者超過9成為是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每年約380人,僅佔所有新發生糖尿病人之0.24%。 糖尿病7大常見症狀: 口渴 頻尿 飢餓 體重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第一型糖尿病症狀: 未曾尿床的小孩開始尿床 發抖 易怒 煩躁和其他情緒變化 第二型糖尿病症狀: 傷口不易癒合、容易感染 足部有針刺感 皮膚搔癢 脖子、腋下皮膚變黑 不同於第二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療上則需要終身依賴胰島素,但如果好好控制血糖,並配合治療,可降低長期對健康的危害。 第一型糖尿病的7種治療方法 第一型糖尿病需要每天注射胰島素,或裝上胰島素幫浦控制血糖,並定期回診及監測。 以下是第一型糖尿病的治療與控制注意要點: 1. 胰島素注射 皮下注射胰島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治療方式,但是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本身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時,或是藉由口服藥治療,血糖數值還是不理想時,也會使用胰島素。 (同場加映:胰島素注射衛教:注射部位、步驟與胰島素保存須知) 2. 自我照顧與穩定血糖 使用血糖機或定期檢測血糖,以持續監測血糖狀況。(學習自己測血糖請閱讀:在家血糖檢測) 預防及處理低血糖,請遵循醫囑使用胰島素,包含注意進食量、 運動量和藥物劑量。 當體內極度缺乏胰島素時,容易產生酮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簡稱 DKA)的症狀,故不可隨意自行加減胰島素劑量、用藥不規律。 每三個月抽血檢驗一次糖化血紅素(Glycated Hemoglobin,簡稱 HbA1c 或 A1C)。 3. 飲食療法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不建議遵循市面上的標準化飲食方案。 維持規律飲食時間表。 須依血糖變化制定專屬飲食方案。 4. 運動 第一型糖尿病患者透過運動有助提升心血管健康,且規律運動有助血糖穩定。 運動前和運動後務必記得測量血糖值,並補充適量的碳水化合物。 如果在開始運動之前,血糖水平低於 100 mg / dl(毫克/分升),請嘗試吃少量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約 15 克)以增加血糖,並降低發生低血糖的機會。 如果才剛服用胰島素並且運動時間超過 30 分鐘,則需更加留意。肥胖易致糖尿病👉認識糖胖症。 5. 長期監測併發症 每一到三個月定期回診追蹤。 6. 腎藏移植合併胰臟移植 第一型糖尿病並需要洗腎的病患,胰腎同時移植成功的話,可同時解決腎臟與胰臟疾病的問題,生活品質可大幅提升。 7. 胰島細胞移植 因為第一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臟中,β 细胞被身體免疫細胞破壞,所以透過胰島素治療,只能減少或減緩視網膜、腎臟及神經病變的發生;透過將胰島細胞植入肝臟,可使病人血糖控制較佳,並穩定病變情形,延長存活時間。 第一型糖尿病因為是自體免疫系統問題導致,目前並沒有方法能夠預防第一型糖尿病。若是真的確診,就必須要學著與胰島素共存。不少醫師也會建議患者,隨身攜帶點糖在身上,避免血糖太低引發癲癇或昏迷。(推薦閱讀:學習與糖尿病共存!延長第一型糖尿病壽命) 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的治療與飲食差異 吃多、喝多、尿多及體重減少是糖尿病友常見症狀,如何透過飲食,避免症狀惡化,是控制病情的重點;以第一型糖尿病患者來說,平時須嚴格計算碳水化合物攝取和胰島素注射;若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則須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並增加膳食纖維的補充,避免過度攝取飽和脂肪。 不同類型的糖尿病患者,應根據其個人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飲食計畫,最重要的是,在制定飲食計畫時,患者應諮詢專科醫師、營養師或個案管理師,以確保採行的是安全和有效的飲食方案。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糖尿病

全世界都看見!《Hello醫師》11/17 擴大舉辦「穩糖健步走」邀您「邁向心生活」

全球糖尿病人口突破5.37億,世界衛生組織(WHO)更將其視為全球重大健康議題!台灣情況嚴峻,同樣不容忽視!據最新《2022 糖尿病年鑑》顯示,國內糖尿病患者高達250萬,等於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友。 為呼籲民眾正視糖尿病威脅,《Hello醫師》去年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實體活動,榮登今年世界糖尿病基金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首頁,讓全世界都看見;今年,《Hello醫師》擴大舉辦,呼籲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響應,一同「邁向心生活」。 「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健走活動資訊 指導單位: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 主辦單位:Hello Health Group、Hello醫師 響應單位:桂格完膳、InBody 闊立、船井生醫 活動時間:11/17(日)09:30-12:30 地點:大安森林公園小舞台 報名人數:600人(已額滿,報名序號超過600名者,恕無提供活動贈品,但誠摯歡迎您現場參與) 報名網址:https://helloyishi.tw/pJdmi 活動贈品 1.參加者報到禮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T恤乙件 《Hello醫師》精緻活力紋身貼紙乙張 2.《Hello醫師》會員報到禮 加入《Hello醫師》會員,且完成《Hello醫師》站上健康小工具 BMI 或 BMR 者,即送實體咖啡券乙份!(現場確認為《Hello醫師》註冊會員,包含現場加入者,當日活動期間均可領取) BMI計算器 / 基礎代謝率BMR熱量計算機 3.完走禮 《Hello醫師》認證正式完走證書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專屬毛巾乙件 另有神秘大禮,依活動辦法完成者,皆有機會獲取大獎(獎品即將公開) 響應「世界糖尿病日」擔任「全球為糖尿病而走」區域宣導大使 每年11月14日是聯合國訂定的「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世界糖尿病基金會(World Diabetes Foundation)在每年的11月也配合舉辦「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年度活動,今年已邁入第二十屆,累計參加人數突破6百萬,被譽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糖尿病健走宣導活動。 《Hello醫師》自2022年起,今年已連續第三年申請加入區域宣導大使,呼籲各界重視糖尿病對民眾健康造成的威脅;《Hello醫師》也是台灣唯一參與並獲得世界糖尿病基金會頒發證書的媒體與機構。 今年適逢「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20週年,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肯定《Hello醫師》去年「穩糖健步走」活動的成功經驗,在其活動網站首頁,以及年度活動起跑電子信中,都將「穩糖健步走」活動照片選為首頁主圖,除了代表對「穩糖健步走」活動重視與肯定,也讓全世界糖尿病社群及產業,都能看見並肯定《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 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肯定《Hello醫師》2023「穩糖健步走」活動,將活動照放置首頁主圖。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是什麼? 《Hello醫師》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及「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首先在2022年舉辦「穩糖健步走」線上行動,在《Hello醫師》臉書粉絲專頁獲得超過千名民眾熱烈參與,分享其在生活中健走的照片與紀錄。 因應新冠肺炎疫情解除口罩令等管制措施,《Hello醫師》在2023年邁出戶外,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實體活動,並以【挺你的,穩糖好生活】作為主要訴求,除了有近3百位民眾參加,並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醫師、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暨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以及《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作者陳怡婷營養師擔任嘉賓,從健康醫療及營養等專業角度,說明糖尿病與民眾息息相關、不容忽視的重要性。 今年活動將邀集多個單位參與,包括宜蘭縣愛胰協會提供免費血糖監測、美學中醫師曾宜萱提供免費義診、興友科技提供免費體組成分析,另外,喬山科技也有多項線上課程優惠,桂格也會提供免費試飲品,希望讓參與民眾在健走之餘,也能了解更多自身健康狀況,及早預防與因應。 《Hello醫師》2023年首度舉辦「穩糖健步走」【挺你的,穩糖好生活】實體活動,獲得廣大民眾迴響。 有了去年的成功經驗,《Hello醫師》今年擴大舉辦「穩糖健步走」,參加人數將比去年增加一倍;今年活動口號訴求為「邁向心生活」,希望透過健走活動,讓糖友、照顧者及關心糖尿病議題的民眾,都能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從生活中做起,達成糖尿病「可預防、可控制、可逆轉」的目標;另外,透過健走活動,也希望推廣「糖尿病擺脫汙名」觀念,希望糖友不要心存罪惡感,活出健康的自我,快樂「邁向心生活」。今年將邀請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秘書長楊宜瑱醫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李淳權醫師、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常務理事陳宏麟醫師、宜蘭縣愛胰協會總幹事黃煜順、《選食:營養師的一日三餐減醣餐盤》作者陳怡婷營養師一同參與活動。 「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20週年 全球糖尿病人口遽增,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al Diabetes Federation,縮寫為IDF)統計,全球糖尿病人口高達5.37億,預估到了2045年,更將增加至7.83億;糖尿病影響各行各業的民眾,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同時呼籲各界重視對抗糖尿病、以及預防與健康照護意識的重要性,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自2004年以來舉辦「全球為糖尿病而走」(Global Diabetes Walk)活動,累計已超過6百萬人參與健走,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糖尿病健走宣導活動。 據世界糖尿病基金會指出,糖尿病在成年人口所占比例已從4.7%上升至8.5%;其中,75%糖友來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在全球4.63億糖尿病患中,90%為第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多數情況下是可以預防的。 自2024至2026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題為「Diabetes and Well-being」(糖尿病與健康生活品質),強調糖尿病患者的身體健康、社交健康與心靈健康,應保持健康飲食與良好心靈狀態,讓糖友們不因自身患病而對社交生活焦慮、限制,因此今年《Hello醫師》也將主題定為【穩糖健步走—邁向心生活】。 《Hello醫師》擔任世界糖尿病基金會舉辦的「全球為糖尿病而走」活動地區大使,深獲肯定,同時獲頒認證,亦為台灣唯一獲得該認證的媒體、機構。 什麼是世界糖尿病日(WDD)? 國際糖尿病聯盟為喚起各國對糖尿病防治的重視,同時紀念班丁醫師(Frederick Banting)於1921年發現胰島素之貢獻,將其生日11月14日訂為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 Day,縮寫為WDD)。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最新估計,全球已超過5.37億人患有糖尿病,預估到2045年患者數可能增加至7.83億;與1980年的1.08億相比,盛行率成長驚人。 為了呼籲各國更加重視糖尿病健康議題,聯合國大會在2007年通過第61/225號決議,將11月14日「世界糖尿病日」訂為「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提醒世界各國,糖尿病將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呼籲各國將預防與治療糖尿病列為首要工作,擬定預防、治療與護理糖尿病的國家政策。 「世界糖尿病日」是全球最大的糖尿病衛教宣導活動,涵蓋160多個國家、超過10億民眾參與;該運動目的在呼籲各界注意對糖尿病世界至關重要的問題,並確保糖尿病成為公眾和政治關注的焦點。聯合國決議通過後,決定採用藍色圓圈標誌作為象徵,成為糖尿病健康宣導的全球性符號象徵。 世界糖尿病日(WDD)活動宗旨如下: 全年促進國際糖尿病聯盟宣傳工作的平台。 促進採取協調一致的行動,以應對糖尿病作為關鍵全球健康問題的重要性。 《Hello醫師》「穩糖健步走」活動,以「挺你的,穩糖好生活」為主要訴求,獲得民眾熱烈響應。 台灣糖尿病情況嚴重嗎? 根據《2022糖尿病年鑑》調查顯示,2020年國內約有250萬民眾罹患糖尿病,約佔10.7%;若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指出,在2017-2020年期間,18歲以上國民患糖尿病比例為11.1%,男性比女性高於2.7%。 若以 IDF 推估的國際比較數據來看,台灣2021年糖尿病盛行率為9.7%,比日本的6.6%、韓國6.8%高出甚多,也讓各界擔心國內糖尿病情況是否比其他國家嚴重? 據衛福部統計,2020年預估2020年全國約有218萬人罹患糖尿病,且更有逾1萬人因糖尿病而失去性命,平均每小時就有1.2人死於糖尿病相關併發症或共病。 根據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公告指出,台灣糖尿病標準化死亡率比日韓高,部分原因還是國內糖尿病盛行率比日韓高出許多,盛行人數多,死亡數也因此增加,導致死亡率居高不下。 另外,根據糖尿病學會引述成功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呂宗學的研究指出,國內糖尿病患者標準化死亡率較日、韓等國高的原因,可能與各國死亡證明書填寫習慣的差異、國內血脂和微蛋白尿的檢驗率較低,以及國人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人口老化以及女性糖尿病死亡率顯著高於男性等因素有關。 標準化死亡率,為呈現較為客觀的數字,將可能導致數字偏頗的因素化成為同一的基礎,如:兩國或兩地不同性別、年齡、城鄉、所得、職業、婚姻、種族。 標準化死亡率 = 【Σ(年齡別死亡率 * 標準組年齡別人口數)】/ 標準組總人口數(此處以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世界人口年齡結構為標準人口計算之值」。 糖尿病控糖5撇步 若糖尿病患者未控制好血糖,常見的急性併發症如:酮酸中毒、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低血糖症;長期患病若未妥善治療,將會併發慢性併發症,如:中風、心臟病、腎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大血管病變,足部壞死以及進而截肢等併發症。 因此,穩定血糖對糖尿病患者至關重要,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期監測血糖、配合醫師處方,都能顯著降低併發症的風險,幫助患者活出健康穩糖心生活。 […]


糖尿病

認識糖尿病:原因、症狀、診斷、預防

糖尿病的定義 糖尿病是影響身體血糖的代謝疾病,因為不同病因,可分為幾個不同的類型,最主要是體內胰島素(Insulin)缺乏或功能不全,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減低,甚至完全無法利用而造成血糖過高,久而久之便可能導致其他嚴重問題,如心臟病、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或腎臟病等。 正常情況下,我們吃進的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葡萄糖(Glucose,又稱血糖),糖釋放到血液中,造成血糖上升,進而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促進血液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供應細胞所需的能量。 但是糖尿病患者會因為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身體無法有效利用,所以造成血糖過高。當血糖超過腎臟的負荷時,血液中的糖分便會經由尿液排出,故稱為糖尿病。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調查顯示,2021年全球人口中,20~79歲族群約有5.37億人患有糖尿病,約佔全球十分之一;根據預估,到了2030年,糖友人口將遽增至6.43億,到2045年更將增至7.83億。 https://helloyishi.com.tw/urological-health/kidney-disease/delay-dialysis-with-sglt2-inhibitor/ 糖尿病的類型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指出,糖尿病位居於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第5位,連續40年以上都是國人主要死因;而隨著飲食生活型態的改變,台灣目前除了有超過200萬的第二型糖尿病友,糖尿病年輕化的趨勢也愈來愈明顯。 糖尿病類型包括: 第一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是因自體免疫或病毒等問題造成先天性胰島素缺乏所引起的糖尿病。【延伸閱讀:第一型糖尿病】 第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成人階段才因遺傳、不當生活習慣等因素而誘發的糖尿病,9成以上為此類型。【延伸閱讀:第二型糖尿病】 潛伏性成人自體免疫糖尿病(LADA):是成人階段才發展出來的第一型糖尿病,又稱為第1.5型糖尿病、免疫性成人型糖尿病。【延伸閱讀:第 1.5 型糖尿病】 其他型糖尿病:又稱續發性糖尿病,因其他疾病或治療而引發的糖尿病,例如:基因缺陷、胰臟疾病、內分泌疾病,如皮質類固醇過多、生長激素過多,或注射生長激素及利尿劑、避孕藥及類固醇等相關藥物。 妊娠糖尿病(GDM):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病史,但在懷孕時卻出現高血糖的現象。【延伸閱讀: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的症狀 第一型糖尿病患在初期診斷時,常發現有多渴、多尿的症狀,並常合併糖尿病酮酸中毒。但第二型糖尿病多數患者初期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透過驗血、有高血糖相關症狀或合併其他急性疾病,甚至視力模糊、罹患心臟病後,才發現自己有這種疾病。 整體來說,糖尿病常見相關症狀有: 口渴 頻尿 容易飢餓 體重沒來由的下降 疲勞和虛弱 視力模糊 頭痛、頭暈 糖尿病要看哪一科? 因為糖尿病並沒有特定的患部,所以可能會讓第一次看診或有糖尿病的相關疑問者,不知道要掛哪一科。基本上,糖尿病是看內分泌新陳代謝科,如果沒有相關的門診可以掛號,也可以先掛內科或是家醫科。 糖尿病的風險因子 由於第一型糖尿病屬於自體免疫問題,有第一型糖尿病家族病史的兒童、年輕族群罹患的可能性相對較高;而家族同時有LADA病史的人,在年滿30歲以後,也會有較高罹病的風險。(同場加映:第一型糖尿病成因與風險) 第二型糖尿病,則會受遺傳、個人生活型態影響,如糖尿病前期者、肥胖、年滿45歲、家人患有第二型糖尿病、每週運動少於3次、曾經患有妊娠糖尿病,或是出生超過4000克的人,都較可能成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認識糖胖症。 另外,近幾年研究也顯示,阿茲海默症與糖尿病有明顯的關係,糖尿病前期者和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在晚年罹患阿茲海默症風險更高,阿茲海默症也因此被稱為是第三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飲食與習慣 對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高風險族群來說,維持血糖穩定及控制體重是預防糖尿病的關鍵;其中,飲食習慣更是影響血糖、體重的重要因素,建議養成定時進食的習慣,以少糖、少油、少鹽為原則。 另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建議,成人每週運動量須超過150分鐘,建議可維持每週3~5天、每次30分鐘的運動習慣;透過適度的運動,不僅能夠幫助維持體重,如快走、游泳、慢跑,更能維持身體健康最佳狀態。 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若長期控制不佳,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的併發症,包括急性併發症與慢性併發症。 急性併發症包括糖尿病酮酸中毒,與高血糖高滲透壓非酮酸昏迷(HHNK),這兩種狀態若未及時處理,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緊急就醫。 而慢性併發症則因長期血糖控制不良逐漸發展而成,主要有以下幾種: 心血管疾病:高血糖會導致動脈硬化,增加心臟病、中風與高血壓的風險。 糖尿病腎病變:血糖持續偏高可能會損傷腎臟微血管,嚴重時甚至導致腎衰竭,需要透析治療(洗腎)或腎臟移植。 視網膜病變:長期高血糖會破壞眼部微血管,可能引起視力模糊、白內障、青光眼,甚至失明。 神經病變:血糖過高可能損傷神經系統,導致四肢麻木、刺痛或感覺喪失,嚴重時甚至引起截肢。 足部潰瘍與感染:糖尿病患者因神經與血管病變,導致腳部感覺減退、傷口難以癒合,容易發生感染與潰瘍,嚴重時可能需要截肢。 因此,糖尿病患者必須定期監測血糖,並且積極配合醫師的治療與照護建議,以降低併發症的風險與嚴重性。 糖尿病的照顧與預防方法 糖尿病的照顧 糖尿病患者需要經常注意血糖水平,血糖過高或過低皆可能造成危險;另外,也有造成其他嚴重併發症的可能,例如罹患其他急性疾病或是引發感染,或是正在服用某些藥物等。為了避免這些問題,請確保正確服用糖尿病藥物,遵循糖尿病飲食並定期檢查血糖。(推薦閱讀:糖尿病血糖控制靠飲食!5個控糖撇步遠離糖尿病) 糖尿病的預防 第一型糖尿病與自身遺傳體質關係密切,或許沒有第二型糖尿病有明確的預防方法,但有鑒於近年第二型糖尿病的爆增,不管您是否為高危險群,都應該為了避免成為糖尿病一族,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維持適當體重及培養運動習慣,同時也應戒菸、避免吸入二手菸和過度飲酒,以減低將來患上糖尿病的機會。(推薦閱讀:如何預防第二型糖尿病?掌握控制體重與運動兩大原則) 【點我前往糖尿病專區】 【延伸閱讀:《早安健康》糖尿病症狀初期如何知道?女性糖尿病症狀不一樣嗎?糖尿病症狀從皮膚到腳部前兆全盤點】 (圖片授權:Shutterstock)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ad icon廣告
常見問題
ad icon廣告
ad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主題分類
健康小工具
我的健康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