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皮膚疾病

橘皮組織 、 蕁麻疹 、蜂窩性組織炎、雞眼、 毛囊炎 等,這些皆為常見的皮膚病症,往往因為疏於照顧或清潔所致。你可以在這裡找到更多關於其他皮膚疾病的相關資訊。

基礎知識

其他皮膚疾病

維他命選得眼花撩亂?營養師:「首選天然來源無添加保健品 提升吸收率」

經歷疫情衝擊,國人對於保健食品的需求愈趨明顯,根據經濟部統計,國內保健食品產值已超過226億元,連續5年上升,保健食品廠商更高達1542家;眾多保健產品不僅讓人看了眼花撩亂,選購時更可能陷入迷思。營養師Zoe在接受《Hello醫師》採訪時表示,民眾需考量自身需求,打破劑量愈高愈好的迷思,更重要的是「應首選天然來源保健產品,對人體較無負擔,營養價值和吸收利用率也較高」。 保健品原料兩大來源:天然、合成 市售營養保健品以原料做區別,可分為天然及化學兩大原料來源;其中,天然來源的保健品是經過天然食物萃取、濃縮或乾燥後製作而成,除了含有維生素和礦物質,還能保留食物中原有的微量元素如植化素、抗氧化物以及膳食纖維等,相較於化學來源的人工合成保健品,具備更豐富的營養價值。目前市售保健食品中,VITABOX®便主張「天然」理念,使用天然的植萃原料,提供更接近食物原型的營養素,因而擁有更佳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 專注天然原料 保健品補充更有感 VITABOX®營養師Zoe說,化學合成的保健品在製成錠劑過程中常會使用賦形劑,也可能為了提升民眾口感,添加人工色素及香料,另外,也可能添加防腐劑,以延長保存期限。營養師Zoe說:「因保健品常需要長期補充至少三個月, 若能選擇天然來源的保健品,較不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小心!避免落入保健品「劑量愈高愈有效」迷思 保健品迷思1:劑量愈高愈有效 多數民眾常誤認「保健品劑量愈高愈好」,坊間也有營養品的單顆營養素含量可能就超過國人每日建議攝取量數倍;對此,營養師Zoe分享其經驗表示,民眾最常見的迷思就是「高劑量等於有效」。 營養師Zoe說明,劑量超標的保健產品,可能多以化學合成方式製作,以市面常見的高劑量維生素B群為例,許多劑量動輒超過每日參考值的3倍甚至30倍以上。這些大多是人工合成化學保健品,由於吸收利用率不佳,只好提高劑量,以增加吸收總量;相較之下,天然來源的B群保健品有較佳的吸收利用率,可將劑量控制在合理範圍,不必超過建議攝取量,同樣可被人體有效利用。 保健品迷思2:僅聚焦單一營養素 選購營養品時,除了要注意劑量之外,還須注意多種營養素搭配後的加乘效果,營養師Zoe以鈣質為例:「在補充鈣時,還需要維他命D、K與鎂的幫助,讓鈣質更容易被身體內被吸收利用,才能達到1+1大於2的效果」。因此,劑量愈高不見得愈好,適時、適量補充與正確的營養素搭配,才是關鍵。 天然原料保健品  選擇4大指標 市售保健產品眾多,民眾該如何選擇?營養師Zoe指出:「可從保健品的劑型、營養標示、成分、專利原料來源與檢驗報告等4大指標來判斷」。  1.保健品劑型:建議選擇粉末、植物性透明膠囊  民眾選購時,除了應考量營養素劑量是否過量,還可從保健產品的型態來判斷;市售保健產品常見型態有粉末、膠囊與錠劑三種;通常錠劑或口含片製作過程會添加賦形劑或黏著劑,這兩者多為化學合成的添加物,建議民眾可選擇粉末或植物性透明膠囊型態的保健品,因植物性膠囊不僅來源比動物性明膠單純,透明無色也代表無添加人工色素。 2.營養標示及成分來源:原料簡單並且少添加物 選購時,透過產品的營養標示可以得知有效成分含量,但若在成分表發現過多非相關的原料,或者有看不懂的化學成分,可能有較高機率會添加化學物質。在一般保健品製作過程中,有時為了避免營養素原有的特殊味道,會額外添加香料香精;為了讓營養品維持穩定、延長保存期限與避免變質等原因,可能會額外添加防腐劑和賦形劑。營養師Zoe說:「VITABOX® 重視保健品的天然純淨,堅持不添加人工香料、調味劑,更以天然玄米萃取的『米糠濃縮物』,作為純天然的抗結塊成分,不使用化學合成物,同樣可兼顧產品的品質與穩定度」。 3.專利原料來源:認明原料經專利認證 除了產品包裝上的標示之外,民眾可進一步上該產品官網查詢原料來源。營養師Zoe提醒,當保健品公開愈多原料資訊,消費者可更清楚了解產品中的每一個成分,例如:是否使用經專利認證的原料,讓民眾更好地挑選到真正的天然來源的保健品;如果只有部分原料公開有專利認證,保健品還是有可能含有化學合成物。 4.檢驗報告:多重檢驗替食品安全把關 在眾多產品中,若通過國際認可單位的檢驗報告,即代表有第三方認證把關。VITABOX®的18項產品經過國際性A.A.無添加協會(Anti Additive Clean Label Organization)驗證,從製程工序到規範食品添加物的用量,確保產品更貼近天然,也兼顧衛生、環境及永續,不僅如此,保健食品也會送至具有代表性的第三方單位如SGS(台灣檢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驗證,透過重重把關,讓消費者安心。 營養師專業諮詢 營養補充不盲從  台灣市場上的保健食品競爭激烈,但有吃不等於補充得當,營養師Zoe分享,有些民眾會有一窩蜂的跟風現象,例如市場上很受歡迎的魚油產品,雖然含有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脂肪酸Omega-3,但若是服用抗凝血劑、心臟手術患者或懷孕後期的族群,就不適合食用。 營養師Zoe說:「使用保健食品前,必須先考量自身健康狀況與藥物使用情形,購買前最好先諮詢營養師、藥師或醫師等專家,才能客製化適合自己的保健品」。目前市面眾多保健產品品牌中,VITABOX®擁有專家組成的保健諮詢團隊,提供實體門市及線上一對一諮詢服務,協助民眾透過即時諮詢,了解自己需求及限制,確保能選購最適合自己的保健產品。 選購保健食品參考依據 選購保健食品時,可依食品藥物管理署訂定的「包裝維生素礦物質類之錠狀膠囊狀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檢視產品包裝標示各項維生素與礦物質含量、每日攝取參考值等;另外,也可以參考國民健康署訂定之「國人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以避免攝取過量,造成不良後遺症。 (圖片授權:VITABOX®)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看更多 其他皮膚疾病 相關文章

其他皮膚疾病

脖子長肉芽?肉芽7大種類介紹,肉芽原因、消除方法一次看

人的脖子、眼周和臉上經常會長出肉芽,而且隨著年齡增加,通常會愈長愈多。有人說肉芽是粟粒腫或汗管瘤,有人則說是皮膚組織增生。究竟肉芽是什麼?形成原因為何?使用保養品或藥膏可以消除嗎?《Hello醫師》為您一次解惑! 肉芽是什麼?肉芽7大種類 肉芽泛指皮膚組織異常增生的突出物,又稱皮贅、皮膚贅疣、皮膚息肉或軟纖維瘤,所以可以是汗管瘤或粟粒腫,也可能是皮脂腺增生,端看形成原因而定。 肉芽通常會長在臉部、眼周或脖子、腋下及胯下等皮膚皺褶摩擦處,常見種類包括: 汗管瘤:由汗管細胞異常增生所形成,呈肉色米粒大小的顆粒,常見於眼周,好發於女性。 粟粒腫:皮膚毛囊發育異常及衍生的角質異常堆積所致,外觀類似白色粉刺,常見於臉上。 老人斑:正式名稱為脂漏性角化症,常發生於中老年時期;外型扁平,顏色棕褐,並會隨時間加深顏色。 病毒疣:台語俗稱的「魚鱗贅」或「魚鱗刺」,由人類乳突瘤病毒感染所致;依據種類與發生部位,可分為尋常疣、足底疣及扁平疣等3種。(延伸閱讀:長雞眼痛到寸步難行!雞眼跟病毒疣差在哪?一次搞懂長雞眼原因、治療方法) 皮脂腺增生:皮脂腺過度增生所形成,好發於皮脂腺豐富的臉部,外型為黃白色或肉色的顆粒,有時中心會稍微凹陷。 息肉:因結締組織增生所致,呈肉色的明顯突起物,且中心有纖維血管組織。 黑色丘疹性皮膚病:青少年時期即有,好發於臉部與頸部,外型為圓形、膚色或棕色的小丘疹。 脂肪粒也是肉芽的一種嗎? 「脂肪粒」是美容業者所創造的詞,醫學上並不存在。人的臉部不會因保養品太過滋潤或營養而長出顆粒,皮膚組織異常增生有很多原因,需經醫師診斷才可確認,切勿輕信廣告推銷之詞,試圖使用保養品或來路不明的藥膏來消除肉芽。 脖子、臉上長肉芽的原因 肉芽形成的原因眾多,因此經常歸咎於「體質」,可能原因包括: 年齡 日曬 荷爾蒙失調 皮膚摩擦或外力刺激 病毒感染 肥胖 懷孕 糖尿病 怎麼消除肉芽?肉芽的治療方法 人體皮膚外側可分為角質層、表皮層及真皮層等3層,前述的皮膚組織異常增生其實都發生於真皮層,也就是皮膚外側的最底層,因此一般作用於角質層或淺層真皮層的保養品或藥膏,無法消除肉芽。(延伸閱讀:「疣」不得你!病毒疣冷凍治療有解!疣的症狀、治療一次看) 消除肉芽通常需透過破壞性的治療,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 汽化性雷射 電燒 高頻電波刀 冷凍治療 採用汽化性雷射與電燒治療前,通常會使用麻藥,不用擔心過度疼痛。若欲去除身上肉芽,建議先赴皮膚科接受醫師診斷,依據肉芽種類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不要擅自使用剪刀或外力移除,以免發炎感染,或因未徹底移除病灶根部,以致未來復發。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不明原因皮膚癢怎麼辦?5大潛在原因公開,2方法緩解皮膚癢

皮膚搔癢沒什麼大不了,但有些人卻會因此影響生活與睡眠品質,不堪其擾,甚者更不知其原因。皮膚癢一定是皮膚問題嗎?讓《Hello醫師》帶您探悉皮膚不明發癢的原因,有哪些疾病也會造成皮膚癢。 身體皮膚癢的原因及徵狀 皮膚沒有「癢覺」的受器,感到癢是位於表皮基底細胞的游離神經末梢受到刺激,傳到大腦皮質產生癢的感覺;癢覺和痛覺的處理途徑相同,有些人搔癢時可能還會伴隨著些微刺痛。 皮膚癢時,可能會出現紅腫、紅疹、水泡、皮膚乾癢龜裂或掉白色乾屑等徵狀。抓得越劇烈,癢感會越來越強烈;這些症狀若持續超過6星期,即可能為「慢性皮膚搔癢症」。(延伸閱讀:胯下癢抓不停?搞懂胯下癢5原因、不亂擦藥膏,及早跟「該邊癢」說再見!) 不明原因皮膚癢?5大可能原因一次看 皮膚會不明發癢可能是單純碰到過敏原,也有可能是其他疾病,如異位性皮膚炎、脂漏性皮膚炎、蕁麻疹等都會讓皮膚發癢、紅腫;皮膚太乾燥也會發癢,有些疾病也會造成皮膚搔癢: 皮膚疾病: 如皮膚炎,或濕疹、牛皮癬、汗皰疹,都會讓皮膚癢。 內科疾病: 肝炎、膽汁淤積、尿毒症、洗腎患者、慢性腎衰竭、貧血、糖尿病、淋巴瘤、骨髓瘤、甲狀腺亢進或甲狀腺低下等疾病也可能造成皮膚癢;這類疾病較為嚴重,建議求助家庭醫學科或一般內科。 神經系統疾病: 帶狀皰疹(俗稱皮蛇)、多發性硬化症都會讓皮膚感到搔癢;可至皮膚科或神經內科請醫師協助。 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也有皮膚癢的問題,如焦慮症或憂鬱症。 過敏: 接觸到特定成分的化妝品、藥物、清潔用品或被蚊蟲叮咬,會讓皮膚過敏產生癢感。 皮膚癢怎麼辦?2方法緩解 改善皮膚搔癢可分成日常生活與藥物治療: 日常生活: 生活環境保持通風涼爽 避免過度清潔或試用過熱的水洗澡 衣物材質要通風、排汗 皮膚要做好保濕 藥物治療 局部搔癢時可用皮質類固醇,不同部位採用不同強度的類固醇來塗抹。情況有改善就要減少使用頻率,避免出現抗藥性或是副作用。採用口服的抗組織胺、口服類固醇、抗憂鬱劑也是常見的診療,不過口服類固醇容易出現全身性的副作用,要謹慎使用。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聽醫師的話】季節轉換皮膚癢怎麼辦?忍不住想抓癢牢記3招

季節轉換之際,是不是總覺得這也癢,那也癢?偏偏卻…越!抓!越!癢!直到受不了去看醫生,醫生卻說「不能抓!」 為什麼醫生總是叫你不要抓癢? 在中醫門診時,經常會請過敏性皮膚病類型患者除了避免抓癢以外,飲食方面也需要控制。 首先,我們來看看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類型: 帶殼的海鮮類食物,包含蝦、蟹、九孔、淡菜、蛤蜊、蚵仔等 芒果 蔥蒜 炸物;辣物,或調味過重的料理 因為皮膚性質類似黏膜系統,很容易受上述類型食物誘發過敏、發炎或腫脹;尤其是帶殼海鮮,若不夠新鮮,容易夾雜變質的蛋白,也正是造成過敏的兇手。 芒果屬於漆樹科植物,在芒果皮及表層果肉含有比較多量的漆酚,也相當容易誘發過敏或接觸性皮膚炎。 「漆有毒,人有稟性畏漆,但見漆,便中其毒。喜面癢,然後胸、臂、脛、腨皆悉瘙癢,面為起腫,繞眼微赤。諸所癢處,以手搔之……。」這就是在描述身體接觸到漆樹科汁液後引發的皮膚症狀。因此,過敏性皮膚病的患者就要盡可能避免。 中醫典籍《諸病源候論˙漆瘡候》記載 再來,為什麼不能抓呢? 要求這類疾病患者不能抓癢,他們勢必相當難受,患者常直言「就是控制不住才去抓嘛!抓完感覺就會好一點...」但其實在抓癢的同時,身體也同時踏入名為itch-scratch cycle的陷阱,陷入越抓越癢的無限循環當中,這也是就是為什麼醫師一再提醒患者,千萬不能抓! 什麼是itch-scratch cycle?為什麼會引發無限循環的癢呢? 因為抓癢可能在皮膚上造成許多新的微小傷口,若每當感覺皮膚癢就抓癢,每一次的抓癢都會造成新的傷口;這次抓完止癢,下一次又發癢,就是因為上一次的抓癢引發新傷口導致;如此造成惡性循環,才會愈抓愈養!所以醫師才會不斷提醒:不能抓! 為了緩解患者的癢處,中醫治療時,通常採用以下方式,目的都是幫助微小傷口癒合,避免舊傷口再次引發搔癢: 開立祛風止癢、清熱滋陰或和營養血等中藥調理 若有外傷,也會搭配中藥膏或保濕乳液使用 不過,仍然要提醒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若還是持續不斷地抓癢,添加新的傷口,治療療程可能就會拉得很長,若落入此循環,想等到痊癒,也會比較困難。因此,吳柏鋒醫師常常跟病人說:「如何治療幫你止癢很重要,但如何能幫你不抓癢才是更重要!」 若真忍不住癢想抓癢,請務必記得以下3步驟: 把指甲剪乾淨:尖銳的指甲往往是破壞力最強大的兇手,且容易藏污納垢造長傷口二度傷害 用手掌按壓代替抓癢:透過按壓的方式緩解搔癢,避免造成新的傷口 切勿過度清潔:皮膚會自行分泌油脂來保濕,若將油脂清洗過度乾淨,會更容易出現乾癢脫屑的狀況。 夏秋換季之時,過敏性皮膚炎、皮膚搔癢症患者除了注意上述步驟外,可以尋求中醫師的協助與調理,透過中醫「辨證施治」,依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給予對應的個人化治療,才能緩解搔癢之苦,不再陷入癢癢深淵!


其他皮膚疾病

霰粒腫是什麼?與針眼的差異?霰粒腫的原因、治療一次搞懂!

許多人都長過針眼,但對「霰粒腫」卻不太熟悉。霰粒腫經常與麥粒腫(針眼的正式名稱)混淆,兩者雖然只差一個字,但原因和症狀卻大不相同。 《Hello醫師》為您介紹什麼是霰粒腫,說明霰粒腫與針眼的差異,分享如何治療與改善霰粒腫。 什麼是霰粒腫?霰粒腫的生成原因 霰粒腫(Chalazion)又稱瞼板腺囊腫。瞼板腺(Tarsal gland)又稱麥氏腺(Meibomian gland),是位於眼瞼周圍的皮脂腺,其分泌的油脂可減緩眼睛淚液的蒸發,讓眼球保持濕潤。若腺體出口堵塞,油脂便可能堆積在腺體內,逐漸形成霰粒腫。此外,瞼板腺的油脂分泌不足,也容易引發乾眼症(Dry eye syndrome)。(延伸閱讀:眼睛也要「加油補水」!乾眼症要吃什麼?補充6大營養素護眼不爆「乾」!) 霰粒腫與麥粒腫(針眼)的差異? 從名稱來看,麥氏腺似乎與麥粒腫有關,事實上兩者並無關連。霰粒腫和針眼主要差異在於:針眼是由細菌感染所引起,而霰粒腫則是瞼板腺堵塞所致。 兩者的症狀差異包括: 針眼通常長在眼瞼邊緣,霰粒腫則可能長在眼瞼內部。 針眼通常較痛,霰粒腫不太會引起明顯疼痛,僅可能於輕壓時的些許刺痛感。 霰粒腫離眼瞼邊緣較遠,若將眼皮翻開,可在結膜上看到腫塊。 霰粒腫症狀包含患部紅腫,或是眼皮腫脹所造成的視線模糊。但普遍來說,霰粒腫比較少引起整個眼皮或整個眼睛腫。 霰粒腫的4大好發族群 若您曾患過或具有以下疾病,發生霰粒腫的機率會較一般人高: 眼瞼炎(Blepharitis,或稱瞼緣炎) 脂漏性皮膚炎(Seborrheic dermatitits) 酒糟鼻(Rosacea,又稱玫瑰痤瘡) 糖尿病(Diabetes) 霰粒腫會自己消嗎?霰粒腫的治療方法 多數霰粒腫通常會在2~8週內痊癒,病患可透過用毛巾熱敷以此加快患部復原。首先,用乾淨毛巾浸泡熱水後擰乾,輕敷患部10~15分鐘,再次加熱毛巾進行同樣動作,一天約做3~5次。溫熱的毛巾可幫助疏通堵塞的瞼板腺,還可用洗淨的雙手按摩眼瞼,幫助膿液排出。 若霰粒腫嚴重影響生活或外觀或是遲遲不見改善,建議就診尋求醫師協助,以下為可能的治療方式: 注射類固醇:若眼瞼腫大的情形嚴重,醫師可能會注射可體松(Cortisone)是一種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幫助患部消炎。 手術切除:若腫脹遲遲未消,醫師可能會考慮局部麻醉將囊腫刺破,清除內部膿液。 抗生素:若霰粒腫周遭組織出現感染,需服用抗生素治療。 請勿自行嘗試擠出或戳破霰粒腫,以免提高傷口感染風險。此外,在霰粒腫痊癒前,勿配戴隱形眼鏡。 眼睛經常長霰粒腫要小心,恐是癌症! 經常保養眼部並維持良好飲食作息,通常能避免霰粒腫的生成。若已接受手術治療,霰粒腫卻一再復發,便需注意是否為惡性腫瘤。常發生於眼瞼的癌症有基底細胞癌與瞼板腺癌等,建議進行組織切片檢查,及早發現才能及早治療。 5方法預防霰粒腫 勤洗手:經常保持手部清潔,不只可預防霰粒腫,也能減少罹患其他疾病。 妥善清潔隱形眼鏡:若戴的是日拋隱眼,請勿重複使用。清洗其他類型的隱形眼鏡時,請依說明仔細清潔,避免隱眼藏汙納垢。 經常洗臉與更換枕套:睡覺時的眼睛會閉上7~8個小時,加上側睡使枕頭與眼瞼接觸,這些因素容易讓油脂殘留而堵塞瞼板腺;因此,經常洗臉與更換枕套可降低油脂殘留的機率。 飲食清淡:少吃油膩食物以減少瞼版線的油脂堆積。 作息正常:熬夜容易讓內分泌失調,提高麥氏線堵塞的機率。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紅斑性狼瘡會好嗎?初期症狀、壽命、原因及飲食禁忌一次看

26歲的李小姐天氣寒冷時,手腳經常發白,且走樓梯時很容易喘,咳嗽狀況也變比較為頻繁,原以為是氣溫較低所致,但在就醫檢查後,才發現罹患了更棘手的全身免疫疾病「紅斑性狼瘡」。 究竟為何罹患紅斑性狼瘡?有哪些症狀?能透過那些方法控制紅斑性狼瘡所帶來的不適?《Hello 醫師》將為您一一解惑。 什麼是紅斑性狼瘡(SLE)?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常被簡稱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典型的全身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15~40歲的年輕女性,男女比例約1:9。 免疫系統是人體對抗疾病的重要防線,正常情形下,當有害的致病菌、寄生蟲入侵人體時,體內便會產生抗體來對抗它。然而,紅斑性狼瘡患者一旦發作,其免疫系統便無法正確區分敵我,反而將自己的細胞當成外來入侵的物質,體內自行產生抗體對抗自身的組織,「自己打自己」,進而侵犯全身各個器官,如皮膚、關節及腎臟等處,引起發炎反應。 紅斑性狼瘡的原因 目前醫學研究還未得知紅斑性狼瘡的確切原因,推測與先天基因異常、女性激素或情緒異常與外在因素如服用藥物、紫外線照射或病毒感染等有關。 紅斑性狼瘡初期症狀 紅斑性狼瘡初期症狀通常包括臉部皮疹、疲勞、脫髮及肺部和腎臟問題。症狀通常在15~44歲之間開始出現。然而,早期症狀可能很難發現,因為它們與其他疾病相似。 紅斑性狼瘡11大常見症狀 罹患紅斑性狼瘡,會造成許多器官遭到自體免疫系統攻擊,引發多種症狀;依身體部位及發生的頻率,可分為以下11種: 全身性表現(95%):疲倦、發燒、體重減輕。 肌肉骨骼系統(95%):關節酸痛、關節炎、缺血性骨壞死。 皮膚(80%):臉部蝴蝶斑、圓盤性紅斑、光敏感、口腔潰瘍、掉髮、血管炎。 血液系統(85%):貧血、白血球低下、血小板低下、脾腫大、淋巴節腫大。 神經系統(60%):認知障礙、情緒異常、癲癇、腦血管病變、神經病變。 心血管系統(60%):心包膜炎、心內膜炎。(延伸閱讀:郭彥甫、劉道玄心好痛險喪命!心臟發炎引心肌炎、心肌內膜炎恐猝死中風) 呼吸系統(60%):肋膜炎、肋膜積液、肺炎、肺出血、間質性肺炎、肺出血。 腎臟(50%):蛋白尿、腎病症候群、腎衰竭。 腸胃系統(45%):腸出血、腸穿孔、噁心、腹瀉。 眼睛(15%):視網膜血管炎、乾眼症。 血栓(15%) 如何診斷紅斑性狼瘡? 若有出現上述症狀,應儘早至風濕免疫科就醫檢查;醫師會依據病患表現徵狀,作為診斷依據。只要在下列11點診斷標準中,符合至少4點,醫師便會將其診斷為紅斑性狼瘡: 臉頰蝴蝶斑 圓盤性紅斑 對光敏感(陽光曝曬後,皮膚的反應強烈) 口腔潰瘍(時常發作且不易治癒) 多發性關節痛或關節炎 腎臟病變(尿蛋白超過每天0.5克或出現細胞柱體) 肋膜炎或心包膜炎(會引起胸痛或呼叫急促) 神經病變(癲癇、精神異常) 血液病變(溶血性貧血、白血球及血小板減少) 血液中出現DNA或SM抗體(自體抗體),或者梅毒血清反應偽陽性或紅斑狼瘡細胞(LE cell)陽性 抗核抗體(ANA)陽性 紅斑性狼瘡會好嗎?7大治療方法介紹 目前治療紅斑性狼瘡多以藥物治療為主,醫師會視病患情況,以多種藥物搭配使用,減少單一藥物可能引發的副作用;若患多發性關節痛或關節炎者,醫師則會透過手術進行治療。 目前因還未有治癒紅斑性狼瘡的藥物,僅能透過以下7大常見治療方法,緩解不適症狀: 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協助患者緩解肌肉與關節疼痛,但由於此類藥物對腸胃刺激大,應於飯後使用為佳,服用後須留意排便顏色是否變黑,若有腸胃不適應於就醫時告知醫師。 類固醇藥物:醫師多會使用類固醇藥物,為中樞神經系統遭侵犯、出現腎病變或血管病變的患者加以治療。(推薦閱讀:類固醇算不算藥物?5大種類人體也會自行合成) 奎寧類抗瘧疾藥物:奎寧類抗瘧疾藥物具有抗發炎、免疫調節及抗血栓的功效,服用後常見的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及皮膚問題;服用高劑量或使用5年以上,還可能出現視網膜病變,須定期接受視力檢查。此外,若與類固醇藥物合併使用,則可有效降低類固醇劑量,以減少其副作用。 免疫抑制劑:如當腎臟病變、中樞神經病變的情形加劇時,醫師可能會使用免疫抑制劑,以抑制患者的自體免疫反應。 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為紅斑性狼瘡病患注射高劑量免疫球蛋白,可有效調節免疫反應,減少患者體內的抗體製造。 腎臟透析及移植:有些病人的腎衰竭現象並不能由類固醇和免疫抑制劑控制,此時需要利用透析方式,以排除血中廢物,最常見的為血液透析,俗稱洗腎,將導管接於病人動靜脈,再接於洗腎的儀器。假如病人無法脫離洗腎的生活,則要考慮腎臟的移植。大部份的狼瘡病人其腎炎都能由藥物控制得當,只有極少數因腎炎極其嚴重,才需要接受洗腎或換腎。 外科手術:紅斑性狼瘡患者若出現關節僵硬、多發性關節痛或關節炎,可接受外科手術,如髖關節置換術。 控制紅斑性狼瘡6大方法 紅斑性狼瘡患者只要平時能掌握以下6種方法,便可有效控制病情,減少復發的機會: 定期回診:定期回診就醫、接受治療,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 規律運動:紅斑性狼瘡患者平時應以瑜珈、游泳、騎腳踏車等可漸進式的運動為主,不僅能避免肌肉萎縮及骨質疏鬆,還可有效控制體重、改善情緒疲勞,並改善關節活動度。 均衡飲食:在均衡飲食的基礎下,平時應以低鹽及低脂飲食為主,並可適度補充維他命與鈣片。 注意體溫:由於紅斑性狼瘡患者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因此如果感覺身體熱熱的,應多加注意體溫;就診時,如果有發燒記得告知醫生,找出發燒原因。 避免懷孕:紅斑性狼瘡女性病患本身流產率會增加,且懷孕可能會誘導病情活性發作。因此,在病情尚未穩定前,懷孕對胎兒及母親皆具有危險性,一般會建議患者應待病情活性緩解至少半年後,再懷孕較為適當。 避免日曬:在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為紫外線最強的時候,應盡量避免戶外活動;若不得已需進行戶外活動,應穿著長袖衣褲、戴帽子,並塗抹防曬乳,以防皮膚長期遭紫外線照射,進而提升罹患皮膚癌的風險。(同場加映:紫外線防護係數UPF是什麼?夏日防曬衣服挑選4大重點) 紅斑性狼瘡患者壽命 以目前醫療技術,只要及早診斷、積極配合治療與長期追蹤,多數紅斑性狼瘡患者都可擁有和一般人相當的壽命。 紅斑性狼瘡飲食禁忌:不能吃哪些食物? 苜蓿芽:因其含有左旋大豆氨基酸(L-canavanine),會增加自體免疫疾病的發炎反應,而引發或加重病情。 感光蔬菜:如香菜、芹菜及九層塔等感光蔬菜,也應避免食用過多,以免引起光過敏反應。 酒精:過量的酒精容易造成體內細胞受傷、誘發發炎反應,建議飲酒前先與醫師討論。 紅斑性狼瘡可以喝咖啡嗎? 咖啡屬於鉀含量較高的飲品,若紅斑性狼瘡患者有血鉀偏高的狀況,則須避免喝咖啡。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lihi3.cc/Ur9VD FB:https://lihi3.cc/F7Qlf


其他皮膚疾病

魚鱗癬不會傳染,但這些疾病、藥物恐致病!認識魚鱗癬的原因、症狀及種類

魚鱗癬是一種罕見疾病,病症嚴重者由於表皮角質化異常,皮膚會呈魚鱗狀脫落,因長期處於皮膚通紅的狀態,因此此症又稱穿山甲人或紅孩兒。 長期以來,魚鱗癬患者皆因皮膚嚴重乾燥、掉屑、脫皮及紅腫,受到社會以異樣眼光看待,害怕受到傳染。事實上,魚鱗癬並不會傳染,這是一種遺傳疾病。《Hello醫師》為您介紹何為魚鱗癬症,以及魚鱗癬的原因、症狀與治療。 魚鱗癬是什麼? 魚鱗癬(Ichthyosis)是一種角質化疾病,會導致皮膚乾燥、發癢、粗糙、通紅及呈現鱗片狀。目前臨床上有超過20種魚鱗癬症,主要皆為遺傳所致,但也有可能透過疾病或藥物而引起。 魚鱗癬雖無法治癒,但可透過藥物及日常照護,使病情獲得一定控制。 魚鱗癬多為遺傳所致,基因突變是主因 基因突變為魚鱗癬的主因,一般人的皮膚會不斷重複生長與脫落的代謝循環,魚鱗癬患者卻因為基因突變,導致他們的皮膚細胞出現以下異常現象: 皮膚生長速度比脫落速度快。 皮膚以正常速度生長,但以緩慢的速度脫落。 皮膚脫落速度比生長速度快。 魚鱗癬可藉由不同的遺傳方式患得: 顯性遺傳:自父母其中一方遺傳顯性的異常基因與患病,並有1/2機率遺傳給未來小孩。 隱性遺傳:父母並未有魚鱗癬的跡象,但各具備一個隱性的異常基因。此種情況下,小孩有1/4機率患病,或有1/2機率成為隱性基因帶原者。 X染色體遺傳:指X染色體上出現基因突變,因此具備2條X染色體的女性較容易患病。 自發性突變:沒有家族病史,基因由於不明原因突變所致。 後天因素造成的魚鱗癬 後天性魚鱗癬(Acquired ichthyosis)通常於成年後發病,不會遺傳,並與下列疾病與藥物存有關聯: 疾病因素 甲狀腺低下 腎臟疾病 類肉瘤病(Sarcoidosis) 何杰金氏淋巴瘤(Hodgkin's iymphoma) 癌症 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感染(愛滋病) 藥物因素 菸鹼酸(Nicotinic acid) 卡瓦醉椒(Kava) 癌症標靶治療藥物(Vemurafenib、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羥基脲(Hydroxyurea) 魚鱗癬的種類 以下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魚鱗癬種類: 尋常性魚鱗癬(Ichthyosis vulgaris,屬於最為常見的魚鱗癬,佔魚鱗癬患者95%) 隱性X染色體魚鱗癬(Recessive X-linked ichthyosis) 斑色魚鱗癬(Harlequin ichthyosis) 層狀魚鱗癬(Lamellar ichthyosis) 水泡型先天性魚鱗癬狀紅皮症(Congenital ichthyosiform erythroderma) 表皮鬆解性魚鱗癬(Epidermolytic ichthyosis) 魚鱗癬的症狀 症狀輕微者(尋常性魚鱗癬) 皮膚乾燥 皮膚瘙癢 皮膚龜裂、脫屑及角質堆積 皮膚出現白色、灰色、棕色或深色的鱗片,外觀可能呈小片狀、大片板狀或盔甲狀 症狀嚴重者(其他罕見魚鱗癬症) 皮膚發紅 皮膚長水泡、糜爛 皮膚因搔抓而導致感染與開放性傷口 頭髮稀疏、掉髮 眼睛乾澀或眼瞼難以閉合 眼瞼或嘴唇外翻、手指畸形 聽力障礙 手掌和腳底的皮膚增厚 關節活動困難 先天性魚鱗癬狀紅皮症的新生兒 新生兒出生後會呈膠膜兒(Collodion Baby)外觀,外型如同包覆著一層膨脹的肉色薄膜。待外層膠膜破裂後,嬰兒皮膚便會開始脫皮、掉屑、發紅,並因過多堅硬皮屑附著於關節處,導致行動不便。 如何治療魚鱗癬? 由於魚鱗癬無法治癒,病患需藉由藥物減輕症狀,使用各類護膚用品保養皮膚,控制病情。針對輕度、局部魚鱗癬患者,醫師可能會開立具潤膚效果之藥物,如保濕乳霜、軟膏、乳液或沐浴油,幫助維持皮膚濕度,並視病況開立去角質產品,以減少過度增生的角質。 若症狀嚴重,有疼痛與感染情形,則使用抗生素、非類固醇發炎藥及嗎啡等藥物減輕症狀。若眼瞼嚴重外翻或無眼瞼,則需以人工淚液維持眼睛滋潤。 魚鱗癬是一種相當棘手的疾病,病患及其家屬除需花費相當多的心力及金錢控制病況,亦需承受外界的異樣眼光。建議讀者得知身邊親友患有魚鱗癬,或遇到魚鱗癬患者時,可適時給予認可與關懷,魚鱗癬並不會傳染,無需對其感到害怕與擔憂。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硬皮症初期症狀有哪些?會好嗎?硬皮症原因、治療及檢查

31歲的王小姐看著自己發白、顏色稍藍的手指,苦惱地向醫師說:「只要天氣變冷,我的手指就會冰冷、變色,非得泡熱水才會恢復血色,最近還有一點痛。而且我也變得很容易喘、累,爬樓梯沒幾步就得停下來休息。」 醫師發現王小姐的手指皮膚僵硬、沒有彈性,平常又有胃食道逆流,決定為王小姐安排抽血、胸部X光等各項檢查,結果發現王小姐罹患會使皮膚變硬、內臟器官纖維化的硬皮症。 《Hello醫師》向您介紹何為硬皮症,硬皮症的原因、初期症狀與治療。 硬皮症是什麼? 硬皮症正式名稱為全身進行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 SS),是一種罕見的自體免疫系統疾病。 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會辨別和攻擊外來物如細菌病毒等致病原,並在傷口癒合時形成瘢痕(痂),但硬皮症患者的免疫系統卻會攻擊正常細胞,造成發炎,使結締組織形成過多瘢痕,導致皮膚、心臟、肺部和消化道等器官纖維化。 硬皮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人士,但30至50歲為發病高峰期,發生率每十萬人中約有3至5名患者,女性發病率為男性4倍。 硬皮症初期症狀:手指變白、變藍 硬皮症一般可分為局部型和系統型2種,局部型硬皮症的症狀主要集中在肢端(即手肘、膝部以下、臉部和頸部);系統型硬皮病的皮膚增生則擴展至手肘、膝部以上與軀幹部分。 硬皮症的初期症狀因人而異,不同器官有不同病徵,但九成硬皮症患者會出現雷諾氏現象(Raynaud’s phenomenon),即患者手腳受寒冷氣溫或憂慮情緒影響,導致微血管異常收縮。通常硬皮症患者手指會經過3種顏色的變化:白色>藍色>紅色,但不一定全部出現。 從病理學解釋,這是由於微血管內增厚,血管腔收縮或閉塞所致。若反覆出現可能會使指尖組織因缺血性損傷而出現潰瘍、傷痕或永久壞死。 硬皮症臨床症狀:皮膚及器官纖維化 除雷諾氏現象外,硬皮症亦會出現皮膚、關節、消化道及呼吸道系統等各方面的問題。 皮膚病變 依據病程演進,硬皮症患者之皮膚會經歷3個時期: 水腫期:皮膚光滑及皺紋消失,膚色蒼白,呈非凹陷性水腫。一般先從手、足和臉部開始,接著向上肢、頸、肩等部位蔓延。  硬化期: 皮膚逐漸纖維化,表面有蠟樣光澤及失去彈性,並導致關節活動受阻、面部缺乏表情、張口及閉眼困難或胸部有緊束感等,同時易有癢感或異常感受,毛髮變得稀少。 萎縮期: 皮膚萎縮、變薄且色素沉積,形成皮下鈣化。 指尖及關節處易出現潰瘍,患處少汗並脫落毛髮。 硬皮症4種可能原因 目前硬皮症的致病原因尚未被完全理解,但研究指出,可能與以下4種因素有關: 遺傳:若家族史中有相同病例或其他類風濕病,發病率較一般人高。 免疫失常:患者血清中有特異性自身抗體,如抗Scl-70抗體(Anti-Scl 70 antibody)或抗著絲粒抗體 (Anti-centromere antibody)等。 血管異常:多數硬皮症患者均有雷諾氏現象,病理學上可顯示為小動脈或微血管內膜增厚、管腔收窄或閉塞。 纖維母細胞功能異常 硬皮症會好嗎?該如何治療? 硬皮症會影響不同的器官系統,醫生會依據病患的臨床症狀、受侵犯的器官和嚴重性來制定治療方案。 近年由於硬皮症相關研究有許多突破性進展,病患若及早治療、長期使用藥物控制病情及維持良好的居家照護等,其病況、生活品質及生存率皆能顯著改善。 若診斷患有硬皮症者或出現疑似上述徵狀者,建議盡早就醫接受檢查,並依照醫師制定之治療計畫,按時回診、服藥及檢測。 以下為硬皮症的常用治療藥物: 血管擴張藥物:適用於有雷諾氏現象的患者,鈣離子通道阻斷劑(Calcium Channel Blocker)可增加血流量,減緩雷諾氏現象。若情況惡化,出現缺血性潰瘍或壞疽,則可使用前列腺環素類似物、第五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劑(如西地那非)治療。此些藥物可降低肺動脈高壓,緩解病情,但具低血壓、水腫及暈眩等副作用,使用上需特別小心。 類固醇:搭配免疫抑制劑使用,可治療間質性肺病與肺纖維化等較嚴重的系統疾病,使用時需監測血壓、血糖與腎功能的變化。 免疫抑制劑:常用藥物包括硫唑嘌呤(Azathioprine)、黴酚酸(Mycophenolate)、環孢素(Cyclosporin)、環磷醯胺(Cyclophosphamide)。由於免疫抑制劑會減弱人體免疫力,因此用藥後需注意個人衛生,加強清潔消毒與個人防護,避免細菌或病毒感染。 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roton Pump Inhibitors, PPI):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可預防及治療胃食道逆流、食道潰瘍及逆流性食道炎等腸胃道症狀。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不是沾到冰淇淋!皮膚長白斑的原因有這些、4大治療方法改善白斑困擾

當皮膚長出白色斑點時,除了會讓人不禁懷疑皮膚是否產生病變,還可能因皮膚原本的顏色與白斑相差過大、擔心引旁人側目。然而,若經檢查後確診為白斑,通常無法治癒,僅能透過藥物或照光治療等方式來改善。 究竟造成白斑的原因有哪些?該如何診斷及治療?快跟著《Hello醫師》一起深入了解關於白斑的大小事吧! 皮膚為何出現白斑?常見原因一次看 白斑(Vitiligo)俗稱「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通常會發生在30歲前,當皮膚黑色素細胞退化死亡後,皮膚便會出現白斑;目前約有1%~2%的人口患有白斑,其中約有半數患者會在20歲前發病,約1/5患者有家族史。 儘管目前醫學研究尚未釐清白斑確切的成因,但仍可推估與先天基因缺陷、自體免疫失調、黑色素自我毀滅或末梢神經異常有關,其中白斑患者又以患有自體免疫失調最為常見。(推薦閱讀:免疫系統失調,皮膚病復發?補充7營養維持免疫平衡!) 白斑好發的皮膚部位與特徵 白斑多好發於臉部、嘴巴周圍、手部及生殖器,其大小可從幾毫米至數公分,甚至遍佈全身,顏色則多呈乳白色;個別部位脫色的程度不一,同一病灶內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脫色現象。 此外,白斑常與汗斑、白色糠疹等疾病混淆,若想要區別皮膚上的白色斑塊是否為白斑,還可透過按壓指甲後呈現的無血色白,與白斑做對照,並觀察白色斑塊與周圍正常皮膚之間有無界線清楚且凸起的邊緣分隔,以作為判斷的依據。 如何診斷白斑? 白斑其實對於皮膚健康影響不大,若真的出現也不用過於擔心,建議可先觀察1~2個月,當白斑持續未消或有變化時,再至皮膚科就診。醫師通常會以伍氏燈照射、皮膚鏡或切片檢查的方式,確認患者是否患有白斑,以進行下一步治療。 然而,由於部分白斑患者伴有甲狀腺疾病、愛迪生症、惡性貧血、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等自體免疫疾病 ,尤以甲狀腺疾病機率較高,建議同時接受抽血檢查自體免疫抗體與有無甲狀腺功能、血糖及血液異常,以排除上述疾病同時存在的可能。 白癜風無法治癒!5大治療方法改善皮膚脫色 不少患者會因白斑影響外觀,至皮膚科尋求醫師診治,但通常治療白斑所需的時間較長,需要患者耐心地與醫師配合,才可及早改善白斑問題,而為白斑常見的4種治療方法: 塗抹外用藥膏:外用藥膏主要適合用在治療範圍較小的白斑,並以長在臉部的白斑療效最佳,但若白斑位於嘴角、手腳等尖端的部位,療效則較差。醫師通常會開立類固醇藥膏、非類固醇藥膏或外用維生素D製劑給此類患者塗抹,以改善白癜風。 口服藥物:若白斑範圍較大或擴散地較為迅速時,則可間歇性口服類固醇藥物,以改善白斑症狀。此外,相較於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間歇性口服類固醇更能將副作用降低。 照光治療:照光治療是改善白斑最有效的方式,醫師會透過紫外線照射患者身上的病灶,刺激黑色素生成。白斑患者每週應至醫療院所進行2~3次照光治療,至少需3~6個月才能評估初步效果,療程最長可達1~2年。 手術治療:如果對上述治療都無效,也可以考慮以手術進行自體皮膚移植或黑色素細胞移植,以改善脫色的症狀。(同場加映:蔡英文曾為它動刀!眼瞼黃斑瘤7大警訊,不治療恐提高心臟病風險!)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長股癬怎麼辦?多久會好?股癬常見原因、症狀及治療方法公開

輕熟女李小姐至醫院求診時,對醫生指著私密處害羞地說:「最近胯下常感到莫名搔癢,忍不住就想伸手抓,怎麼辦?」原來李小姐平時喜歡穿著合身的內搭褲上健身房,運動後也會使用蒸汽室,長期以來悶住下體,讓她的腹股溝跟大腿內側,開始出現令人癢到不行的紅色皮疹。 究竟造成股癬的原因為何?股癬會引發哪些症狀?《Hello醫師》以下將為你介紹治療股癬的方法,讓你塗對藥膏不再抓不停! 什麼是股癬? 股癬(Tinea cruris)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疾病,好發於青少年與年輕男性病患,主要是受到毛癬菌屬、表皮癬菌屬與小孢癬菌屬的皮癬菌感染所致。平時若接觸到感染者使用過的毛巾或衣物,便容易使患者於腹股溝、大腿內側等處出現搔癢感。(延伸閱讀: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必知2禁忌) 長股癬原因有哪些? 因皮癬菌容易在悶熱且潮濕的環境不斷孳生,一旦患者因觸碰到遭皮癬菌感染的病灶,或使用到被皮癬菌汙染的毛巾或衣服,便會因此感染股癬。此外,如果本身已患有足癬者,不經意將患部上的致病菌,透過觸摸或碰到遭足癬感染的衣物等方式,將病菌傳播至腹股溝等處,也會因此引發股癬。(推薦閱讀:黴菌感染長體癬,皮膚癢起紅斑別亂抓、治療體癬想好得快2禁忌必知!) 股癬的常見症狀 罹患股癬後,便能發現鼠蹊部與大腿內側的部位,有紅色環形斑塊分布在四周,上面除了出現少許小膿包,邊緣還會略略隆起,外表多呈現鮮豔的紅色。 另外,股癬大多是兩側對稱性發生,初期可能是幾個紅色的小丘疹,隨著病情加劇或不當治療,紅疹就會逐漸往外擴,數目也可能會不斷增加,且通常會伴隨程度不同的癢感、刺痛與灼熱感。 治療股癬有撇步:耐心用藥4週見效 其實治療股癬不難,但需要相當耐性配合醫師診斷用藥。一旦出現上述症狀時,建議避免自行至藥局隨意購買成藥,應儘早至皮膚科診所請醫師診斷病況,並進行後續治療,才可避免塗錯藥膏,使皮膚症狀愈來愈嚴重。 皮膚科醫師一開始多會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治療患部,約4週就能看到療效。也由於患部周圍看起來正常的皮膚區,也可能藏有皮癬菌,因此在塗抹藥膏時,也應擴大範圍塗抹為佳。 另外,藥膏的用量不需過多,由於皮膚可吸收的藥量有限,多塗只是浪費。值得注意的是,股癬治療後期,就算皮膚外觀已無股癬症狀,還是要再多塗抹個1~2週,才可以徹底消滅皮癬菌。 當侵犯範圍較大,或是外用藥物治療成效不明顯時,醫師會開立口服抗黴菌藥物,而有些患者在服用此類藥物後,會引發噁心、腹瀉或腹痛等腸胃道副作用,應特別注意。服藥期間則應避免飲酒,患者在醫師開立口服藥前,應向醫師清楚表達身體狀況,並詢問用藥相關細節。 預防股癬靠3招 保持皮膚乾燥:在洗澡或運動完後,應使用乾淨的毛巾將全身擦拭乾淨,尤其是容易遭皮癬菌感染的腹股溝及大腿內側,更應特別注意。 定期更換衣物:每日至少要更換1次貼身衣物,如因天氣炎熱或激烈運動,而出汗過多,更應頻繁地更換,以維持皮膚乾燥,避免罹患股癬。 不共享日常用品:尤其是毛巾、內褲或其他貼身衣物,不應與他人共同使用,以免被別人衣物上的皮癬菌感染,進而引發體癬。(同場加映:胯下、腋下紅癢怎麼辦?對磨疹保持乾爽最重要,若會痛還可用2招緩解)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其他皮膚疾病

皮蛇會傳染嗎?帶狀疱疹多久會好?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認識3大治療方法

某日背部莫名刺痛,過幾天後發現背上長出帶狀水泡?這是皮蛇(帶狀疱疹)的典型症狀。老一輩常說皮蛇長1圈就有生命危險,這是真的嗎?《Hello醫師》帶你深入了解皮蛇,說明皮蛇症狀、原因及治療。 皮蛇是什麼?帶狀疱疹介紹 皮蛇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Varicella zoster virus)所引發,大部分都是小時候曾經長過水痘,痊癒後病毒會潛藏在感覺神經節內,等到免疫力下降或是年紀大時再次復發,並以帶狀疱疹的型態出現。 皮蛇通常會成群出現,經常長在軀幹部位,有些人也會長在臉部、頸部,或是眼睛。若長在眼睛附近要特別小心,若沒有及時治療恐會有失明的可能。 為什麼會長皮蛇?帶狀疱疹的形成原因 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是「年齡老化」,除了年齡之外,下列因素也可能增加罹患帶狀疱疹風險: 癌症 慢性疾病(三高、腎臟病)1,2 曾感染水痘或帶狀疱疹3,15 新冠肺炎確診者4 生活作息不正常或壓力大5,6 免疫力低下 器官移植者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7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 HIV ) 感染者8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免疫調節劑 ( 如 JAK 抑制劑 ) 者16 皮蛇初期症狀不明顯 當身體長出帶狀疱疹時,會有下列的症狀: 劇烈的疼痛 成群、帶狀排列的小水泡 通常會多沿著單一神經皮節(dermatome)單側生長,不會長到全身 過去曾流傳一種說法,若皮蛇在身上分布一圈,可能會有生命危險;不過,帶狀疱疹基本上是以單側生長為主,分布身體達一圈其實相當少見。 在帶狀疱疹初期階段時,並不會馬上出現上述症狀,反而有點像輕微感冒,有點微微的不適感,接著單側的身體或臉部會開始感到抽痛。疼痛,最大的差別是,不像一般傷口的皮肉痛,而是感覺深層的神經抽痛、酸麻感,有些人還會發燒,到後期才長出帶狀水泡。 部分病人一開始只覺得有胸口痛或是背部痛,因此帶狀疱疹初期可能很難察覺,不容易馬上診斷出來。 如何治療皮蛇?帶狀疱疹3種治療方式 治療帶狀疱疹最快的方式就是先緩解症狀,目前有以下3種方式可以緩解9,11: 口服藥物:可以在帶狀疱疹發作前72小時服用抗病毒藥物阿昔洛韋(Acyclovir)。這個藥物能縮短病程、降低疼痛。 外用藥物:若不慎把水痘弄破,醫師會建議塗抹藥膏來緩解疱疹的傷口。 消炎藥:長疱疹時會相當疼痛難耐,醫師會評估後給予適當的止痛藥來緩解病人不適。 帶狀疱疹多久會好? 一般來說,帶狀疱疹可以在2~3周內自行痊癒,不過要是長在眼睛、臉部、耳朵或是生殖器附近,病情較容易惡化,需加強治療: 帶狀疱疹長在眼睛:可能會影響三叉神經的眼支,併發結膜炎、角膜炎等,嚴重時有失明的危機。 帶狀疱疹長在臉部、耳朵:會傷害到顏面神經,使得臉部表情失調,也會影響到聽覺。 帶狀疱疹長在生殖器附近:可能會引發後續排泄的困難11。 皮蛇(帶狀疱疹)會傳染嗎? 帶狀疱疹本主要是經由接觸水疱中的液體而傳播水痘,若是不小心弄破水疱,就有可能傳染給他人,但帶狀疱疹傳染力比水痘低很多17,多數的人兒時患過水痘已獲得免疫能力,即使再次接觸的患者,也不會感染,被傳染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如下10: 未患過水痘者 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病人 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病人,包含以下族群7,16: 器官移植者 惡性腫瘤患者 接受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者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 HIV ) 感染者 正在或預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小分子免疫調節劑 ( 如 JAK 抑制劑 ) 者 帶狀疱疹預防方法 那麼帶狀疱疹會不會有後遺症?答案是有的,且年紀越大發生的機率越高,不少人痊癒後還是會感到疼痛,痛起來有點像是被電到的感覺。至於有沒有辦法預防帶狀疱疹?以下是目前主要預防帶狀疱疹的方法11,12: 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降低發病的風險和後遺症的嚴重程度。 提升免疫系統的健康:注意均衡飲食、充足睡眠、管理壓力,例如透過運動、放鬆等方式來減少壓力。 避免接觸病毒:避免與帶狀疱疹患者的皮膚病變接觸,特別是當病變未經適當覆蓋或治療時。 注重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包括勤洗手,特別是在接觸可能含有病毒的表面。 此外,針對接受免疫抑制治療或免疫缺陷病人,建議仍須與醫師評估和討論如何預防帶狀疱疹。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NP-TW-HZU-OGM-230002 | Date […]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