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百科

在這個類別之下包含了「 健康症狀 」、「 健康知識/常識 」、「 保險 」、「 新聞 」、「 健康檢查 」、「 手術 」等類別,你可以找到所有與健康相關的知識與資訊。

基礎知識

健康百科

「第二大腦」腸道健康與帕金森氏症有關?研究:精神益生菌可能降低風險

帕金森氏症是全球僅次於阿茲海默症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約佔65歲以上人口的1~2%,且盛行率有逐年上升之勢。 長年以來,醫學界積極投入相關研究,想找出帕金森氏症的致病原因,近年有學者發現,帕金森氏症與腸道健康有關,因為腸道擁有豐富的神經細胞與微生物(腸道菌叢),這些微生物可能透過「腸─腦軸線」的溝通路徑,對大腦造成影響;研究指出,特定益生菌可改善腸道菌叢,對於腦部退化與帕金森氏症的改善可能有所關聯。 帕金森氏症的致病原因解析 帕金森氏症主要與大腦中的黑質組織(substantia nigra)有關。黑質存於中腦(腦幹的最前方),擁有約二十萬個多巴胺神經細胞,因為這些神經細胞含有黑色色素,在裸視下所在區域呈現黑色,故稱黑質。 黑質負責分泌多巴胺,控制身體的運動協調,若黑質中的退化神經細胞只有少數,不會導致任何症狀,但若退化程度超過50%,便會產生輕微症狀,例如肢體顫抖、僵直及動作緩慢等。 帕金森氏症患者主要因黑質中的多巴胺神經細胞凋亡所致,而凋亡原因目前被認為與一種稱為「α-突觸核蛋白」的蛋白質有關。α-突觸核蛋白是人體的原生物質,廣泛存於身體各處的神經系統,但在帕金森氏患者身上,這種蛋白質出於不明原因,會不正常折疊與堆積,在腦中形成稱為「路易氏體」的黏性團塊,對黑質中的神經細胞造成損害。 帕金森氏症與腸道健康的關聯:菌腸腦軸線 腸道擁有的神經細胞數超過1億個,數量僅次於大腦,可謂「第二大腦」,而腸道中的微生物群,也就是腸道菌群,可透過迷走神經,對大腦造成影響;這個溝通路徑稱為「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是近年相當熱門的研究主題。 研究回顧指出,腸道菌不僅參與人體代謝與免疫系統的運作,在神經方面,對於大腦維持多巴胺濃度也有重要作用;同時,腸道菌內在的酵素活性,有助於促進多巴胺合成及其代謝物的分解。 近年研究更進一步發現帕金森氏症與腸道健康有關。一項研究指出,排便頻率會影響帕金森氏症的罹患風險,相比於每天正常排便1次的男性,每天排便少於1次的男性,罹患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增加2.7倍;另一項研究則顯示,相對於一般人,帕金森氏症患者體內腸道菌的種類不同,組成比例也有顯著差異,顯示出腸道菌叢失衡與帕金森氏症有關。 透過諸多研究證實,腸道菌叢不僅會影響神經發育、動作調節,並導致神經系統疾病,還可能影響帕金森氏症的症狀。 研究:精神益生菌與帕金森氏症的關聯性 有鑑於腸道菌叢對帕金森氏症的影響,醫學界開始探討精神益生菌(Psychobiotics)與帕金森氏症之間的關聯性。精神益生菌是指經篩選、具有特殊功效的益生菌菌株;其中,PS128(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S128)即是一種由植物乳桿菌中篩選出來的特殊菌株,由陽明大學生化暨分子生物研究所蔡英傑教授帶領國內團隊研發。 目前該團隊使用PS128精神益生菌,針對帕金森氏症進行4項相關研究,在3項動物實驗中,他們發現有帕金森氏症的小鼠,在給予PS128精神益生菌後,體內多巴胺水平提高,神經細胞損傷也減少了,並改善運動缺陷的問題;而在人體實驗中,他們則發現帕金森氏症患者,在服用PS128精神益生菌後,運動不協調的相關症狀減少了,且能輔助帕金森藥物藥效之發揮。 從上述實驗結果顯示,PS128精神益生菌可能透過「菌腸腦軸」的連結,改善與帕金森氏症有關的症狀與病理變化。雖然益生菌對帕金森氏症的療效,仍待更多研究證實,但不可否認的是,腸道健康與大腦有緊密關聯,而且可能影響諸如帕金森氏症等的大腦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諮詢醫師及專家意見後,建議可配合使用益生菌、調整飲食與生活型態,以及維持規律運動習慣等,幫助調節腸道菌叢,改善腸道與身體健康。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看更多 健康百科 相關文章

健康知識/常識

坐著不動就會抖腳... 竟然因為這6原因

您可能看過,有的人坐著坐著,腳就開始微微地抖了起來,尤其是現在的人,很容易長時間坐著不動,例如上班在電腦前坐整天,搭捷運或公車也坐,回家滑手機或追劇更是坐著。雖然抖腳不是件壞事,但畢竟觀感不佳,也會給人不穩重、緊張、沒自信的感覺,以下就來了解6個坐著抖腳的可能原因。 1. 抖腳只因無聊解悶 一般來說,抖腳給人的感覺就是無聊和無趣,然而,它其實是身體的自然反應,透過抖動腳,久坐所累積的壓力可以得到釋放。規律性抖腳也可能屬於一種動作抽搐,有的抽動是短暫的,有的卻會衍生出像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的症狀,包括臉部和舌頭反覆地抽動。 2. 抖腳為提高專注力與效率 當專注在一件事情時,有的人會無意識地抖動腳,但這和無聊時的抖腳不同,它能避免腦部受其他因素的干擾,提高其工作效率。美國4所大學於2015年針對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的小孩做研究也指出,這種重複性的動作,有助於提升孩子的集中力和專注力。 3. 抖腳在焦慮時可紓壓 一個人在緊張或焦慮之下,身體自然需要一個管道去平衡壓力和情緒,而比起吶喊或奔跑,抖腳是社會普遍較能接受的減壓方式。另外,在焦慮中抖腳通常和社交恐懼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簡稱SAD,又稱社交焦慮症)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焦慮啟動了某種程度的危機意識,因此身體在受威脅的環境中,會變得更敏銳,您會感受到心率和呼吸加快,這種生理現象就叫「打或逃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 4. 抖腳是因咖啡和酒的刺激與反彈 早上一杯咖啡能達到提神的效果,但喝多了容易讓人焦慮,就像安非他命(Amphetamines)這類的興奮劑,會產生頭暈、顫抖、失眠等副作用。重度喝酒的人也要注意,若您平常有大量喝酒的習慣,然後突然不喝了,身體就會出現反彈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以及幻覺,這也被稱為酒精戒斷症候群(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簡稱AWS)。 5. 抖腳的家族遺傳機率高 抖腳也有可能是來自於家族遺傳,如果父母其中一方有原發性顫抖症(Essential tremor)的基因病變,其小孩就有可能出現抖手和抖腳的症狀。至今,科學研究中並未找到造成此症狀的確切因素,但學者相信它也許和特定染色體的基因座(Locus,基因在染色體上的位置)有關。 6. 抖腳是因為有不寧腿症候群 不同於一般的顫抖,患有不寧腿症候群(Restless Leg Syndrome,簡稱RLS,也稱下肢靜止不能症)的人,會有股想要移動腳的衝動,它是一種沒辦法被控制的心癢感覺,較多發生在中年之後,且常在晚上發作。對此,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Johns Hopkins Bayview Medical Center)神經學教授理查德艾倫(Richard P. Allen)解釋,不寧腿症候群病人只有透過抖腳,才不會感到疼痛和不舒服。


健康症狀

觸摸痛

觸摸痛的定義 若您一觸摸即感到疼痛,如輕觸皮膚、梳頭髮,卻因此感到疼痛,這種異常的疼痛就是醫學上所謂的觸摸痛(Allodynia)。患有觸摸痛的人,會在一般不會讓人感到疼痛的情況下感到疼痛。 觸摸痛依據引起疼痛的型態分成下列三類,不管是哪一類的觸摸痛,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疼痛。有些人可能只會出現一種類型的觸摸痛,有些則是三者兼具。 溫度型(Thermal allodynia):溫度型的觸摸痛與溫度變化有關,微小的溫度變化是疼痛主因,例如滴在皮膚上的冰水可能讓病患感到疼痛。 力學型(機械性 Mechanical allodynia):牽扯到皮膚的活動會引發力學型疼痛,例如:床單拉扯到皮膚可能讓病患感到疼痛。 觸覺異常型(Tactile allodynia):觸覺異常型疼痛也稱為靜態觸摸痛(Static allodynia),是由觸摸或是加諸於皮膚上的壓力引起。例如:輕拍肩膀可能讓觸覺異常型觸摸痛的患者感到疼痛。 觸摸痛有多常見? 觸摸痛十分常見,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作,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觸摸痛有哪些症狀? 觸摸痛相關的症狀包含: 焦慮 憂鬱 注意集中障礙 睡眠障礙 疲勞 嚴重頭痛 對光或聲音敏感加重 視力改變 噁心 觸摸痛的原因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全身肌肉及關節疼痛的疾病,但疼痛與受傷或關節炎無關,相反的,纖維肌痛症似乎與大腦處理疼痛信號存在關聯。在醫學上,科學家還無法了解根本的原因,不過疑似與家族遺傳有關,而某些病毒、壓力或創傷也可能引發纖維肌痛症。 偏頭痛(Migraine headaches):偏頭痛屬於頭痛的一種,且發作時頭痛欲裂;大腦中的神經信號及化學變化會引發這類型的頭痛。在某些情況下,上述情形可能導致觸摸痛。 周邊神經病變(Peripheral neuropathy):周邊神經病變是因為連接身體肢幹與脊椎大腦的神經受損或遭破壞;此症狀可能源自一些嚴重疾病或是其潛在的併發症,如糖尿病。 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帶狀皰疹後神經痛是帶狀皰疹(Shingles)最常見的併發症,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引起,此病毒也會誘發水痘並攻擊神經,造成神經痛;觸覺敏感度提高是帶狀皰疹後神經痛的潛在症狀之一。 上述是觸摸痛的常見原因,若需要更精確的診斷,請諮詢醫師。 觸摸痛的風險因素 諸多因素都可能導致觸摸痛,例如: 纖維肌痛症家族史 偏頭痛 周圍神經病變 帶狀皰疹或水痘 若需要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醫師。 觸摸痛的症狀 只要不是經由刺激感到疼痛,例如碰到就痛,那麼應該馬上去看醫師。 若您有疑慮或出現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觸摸痛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下列生活調整及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改善觸摸痛: 找出家具觸摸痛的誘發因子能幫助控制及改善觸摸痛。 若您發現偏頭痛、特定食物、飲料或環境可能會誘發觸摸痛,可以考慮記錄下您的生活習慣及症狀,以便找出其中的關連。若您已確定哪些事物會誘發觸摸痛,請採取保護措施,減少暴露於誘發因子的環境中。 若您患有偏頭痛或纖維肌痛症,那麼壓力管理就十分重要;因為壓力會引發上述兩項症狀,您可以透過冥想或其他放鬆技巧減輕壓力。 若衣物會引發觸摸痛,穿著無袖或材質輕薄的衣物可能有所改善。 若您有任何疑慮,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最妥善的照護。


健康症狀

多汗症、過度出汗

多汗症、過度出汗的定義 過度出汗是指,實際出汗量多於當下環境溫度、運動程及壓力程度的預期出汗量;過度出汗除了影響日常生活也引發社交焦慮、尷尬。 過度出汗可能是全身性或局部性的,特別是手掌、腳底、腋下或臉部,是一種典型影響手及腳部的多汗症(Hyperhidrosis),一週至少在非睡眠期間會發作一次。 多汗症有多常見? 過度出汗很常見,各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誘發的風險因子。 多汗症、過度出汗有哪些症狀? 體重減輕 發燒 胸痛 呼吸短促 心悸 胸悶 長期出汗 多汗症的原因 過度出汗可分為2種類型: 1. 原發性多汗症(Primary hyperhidrosis, 或稱原發性局部多汗症 Focal hyperhidrosis)  患者通常是因為特定的外分泌汗腺出汗異常,外分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腳、手掌、臉部及腋下。 當您的身體因為運動、情緒高漲或受荷爾蒙影響而身體過熱時,外分泌汗腺就會啟動,當這些汗腺神經過度反應即造成多汗症,例如,當一個人光只要想像一個會令他焦慮的情境就足以讓他的汗腺過度分泌。 目前醫師們仍無法確定為何有些人會有原發性多汗症,或許是因為遺傳,因為很多人向醫師表述,他們從孩童時期就已有過度出汗的症狀。 2. 繼發性多汗症(Secondary hyperhidrosis, 或稱繼發全身性多汗症) 會引起全身或身體大面積過度出汗,可能是源於疾病導致身體過熱,繼發性多汗症與原發性多汗症的不同在於,它影響的面積較廣,而不僅限於手部、腋下、臉部或腳。 繼發性多汗症大多發生在睡眠時,此類繼發性多汗症通常是因為其他身體狀態或疾病所導致,以下是可能造成繼發性多汗症的潛在原因: 懷孕 糖尿病 甲狀腺機能亢進(Hyperthyroidism) 更年期 肥胖 帕金森氏症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淋巴瘤(Lymphoma) 痛風 感染 以上是例舉造成過度出汗的常見原因,請諮詢您的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過度出汗的風險因素 下列因素可能是造成過度出汗的風險因子: 家族病史 成年初期 若需要進一步的資訊,請諮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更多相關訊息。 過度出汗的症狀 若發生以下情形,請立即告知您的醫師: 出汗量突然大增 大量出汗影響日常起居 不明原因夜間盜汗 若您的出汗狀況伴隨以下現象,請速就醫: 冷顫 頭暈 胸痛 噁心 體溫達到攝氏40度以上 若您有疑慮,或發生一項或多項上述症狀,請諮詢您的醫師。每個人的狀況都不太一樣,最好與醫師討論,才能獲得最妥善的治療。 改善多汗症的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的調整與居家療法,可幫助您改善多汗症: 1. 使用止汗劑: 當您將止汗劑塗抹於皮膚時,止汗劑會使汗腺細胞膨脹進而阻塞汗腺口,很多止汗劑含有除臭配方,這不會使您停止出汗,但能幫您控制汗味。 止汗劑不止可用於腋下,您也可以將其塗抹在其他您容易出汗的部位,例如手和腳,有些人甚至會把止汗劑塗在髮際線,別只是在上午使用止汗劑,您也可於就寢前使用,它可以幫助您保持皮膚乾燥。 2. 選擇輕量、透氣材質的衣物: 例如棉或絲材質的、外出運動或氣溫較高時,您可以多帶一件上衣、如果您的腳也會出汗,穿吸濕排汗的襪子也會有效(美麗諾羊毛或聚丙烯材質)。 3. 使用抗菌皂來沐浴: 有助於抑制您易出汗的皮膚並改善異味,將全身擦乾後再塗抹止汗劑。 4. 使用腋下襯墊及鞋墊: 吸收汗水可以防止汗水損害您的衣服且能抑制汗味。 5. 避免辛辣的食物和酒精: 這兩項都會使您出汗,您可以改喝茶或咖啡等熱飲。 若您有任何疑問,請洽詢您的醫師以獲得最佳建議。


健康症狀

嘴唇發紫

嘴唇發紫的定義 嘴唇發紫是血液中缺氧的徵狀之一,可能代表著血液中的血紅素(Hemoglobin)異常的程度很高,例如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 cell anemia);或者是因為紅血球含氧量過低的一種發紺(Cyanosis),是一種血液循環缺氧而導致皮膚變藍發紫的症狀,而中樞性發紺(Central cyanosis)會影響唇色,也會使舌頭、胸口發紫。 如果身體回溫或施予按摩就能恢復正常唇色,那嘴唇發紫意味著您的身體血液循環不足,不是因為覺得冷、身體緊繃或其他原因;如果嘴唇一直呈現藍紫色,可能代表有潛在疾病或結構異常的問題,這些都與全身紅血球載氧能力有關。 嘴唇發紫有多常見 嘴唇發紫十分常見,任何年齡層的人都可能發作,不過只要避開危險因子,就能有效降低發作的風險。 嘴唇發紫有哪些症狀 嘴唇發紫的相關徵兆及症狀: 手腳無血色 頭昏 頭痛 肌肉痛 噁心 暴躁易怒 手腳腫脹 發燒 咳嗽 嘴唇發紫的原因 急性高山症(Acute mountain sickness):高山症是由於高海拔低氣壓、氧氣稀薄導致的病症,容易在海拔8000英呎(2400米)以上的地區發生。 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吸入性肺炎是由於肺部意外吸入食物、胃酸、或唾液而發生感染所導致,較常發生於久咳不癒或有吞嚥困難的病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慢性、長期因為肺泡和呼吸道受損所導致的肺部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初期症狀會很輕微,但隨著時間逐漸惡化變得嚴重,症狀包含偶發性呼吸短促(尤其在運動後)、經常性咳嗽,和早晨起床時常常必須做出清喉的動作。 肺水腫(Pulmonary edema):肺水腫是一種肺部積水的症狀,肺部堆積液體導致氧氣無法滲入血管而造成呼吸困難,有心臟疾病的人有較高的機率衍生出肺水腫。 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是一種反覆復發的慢性皮膚病,食用辣的食物、酒精飲料,陽光曝曬、壓力或幽門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等都可能導致復發,復發時臉上會大面積佈滿玫瑰斑(Rosacea)有4種類型。 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ARDS):急性炎症造成肺損傷導致急性肺積水,肺部過多的液體降低氧含量,造成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對其他器官的傷害很大。很多症狀都可能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例如嚴重感染、藥物過量、吸入有毒物質,頭部或胸部創傷等,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通常在發病或創傷後6小時到3天內發生。 一氧化碳中毒(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一氧化碳是一種無色物味的氣體,吸入過多會缺氧導致器官受損。 肺氣腫(Emphysema):肺氣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常見的兩種症狀其一,是因為肺中的肺泡受損所導致。 氣胸(Pneumothorax):氣胸基本分為兩類:外傷性氣胸(Traumatic pneumothorax)及非外傷性氣胸(Nontraumatic pneumothorax);是當空氣進入肺臟周圍的空間,使胸腔或肺臟的開口造成的壓力擠壓,導致肺臟凹陷或擠壓到心臟。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當通往肺臟的血管發生血栓而堵塞時即為肺栓塞,血栓限制了血液回流肺臟而造成疼痛和身體缺氧。造成肺栓塞的血栓大部分是從腿部或骨盆的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 DVT)開始。 鐮刀型紅血球疾病(Sickle cell anemia)是一種遺傳疾病,該病會使紅血球呈現新月或鐮刀狀,鐮刀型的紅血球不容易通過細小的血管而使身體不同部位瘀血,鐮刀型紅血球比正常形狀的紅血球更快代謝,因而導致貧血。 慢性或炎性肺病導致呼吸道緊縮通常是因受到刺激而誘發,呼吸道緊縮可能是由於病毒性疾病、運動、天氣變化、過敏、吸菸或強烈的氣味等。 心包填塞(Cardiac […]


健康知識/常識

喝酒臉紅原因?喝酒全身紅恐患2疾病!3招助酒精代謝

不知道你有沒有一喝酒就臉紅的經驗呢?明明才喝一小杯,也沒有喝醉的感覺,但就會滿臉通紅,可能還會被朋友調侃怎麼酒量這麼差。這種症狀被稱作酒精臉紅反應(Alcohol flush reaction)或亞洲紅臉症(Alcohol flushing syndrome,簡稱 AFS),簡稱亞洲紅臉(Asian flush)。 美國史丹佛大學化學與系統生物學科(Stanford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Systems Biology)資深研究員陳哲宏博士表示,約有 36% 的東亞人喝酒會臉紅,包括華人、日本人和韓國人,台灣民眾更高達近半數喝酒會臉紅,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喝酒臉紅的原因和影響吧! 喝酒臉紅原因? 一般人在飲酒後,人體在代謝酒精的過程中,會產生叫做乙醛(Aldehyde)的有毒副產品,它是由體內的乙醇去氫酶(Alcohol dehydrogenases,簡稱 ADH)轉化而成,它是一種酵素,也稱酒精去氫酶,因為乙醇就是俗稱的酒精。 所幸身體裡的乙醛去氫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 2,簡稱 ALDH2,一種酵素),能夠將乙醛代謝掉,轉化為毒性較小的醋酸鹽(Acetate)。一喝酒就臉紅的人就是缺乏乙醛去氫酶,而使乙醛在體內堆積,造成臉紅、心跳加快和噁心反胃的症狀。 喝酒會臉紅的人,除了臉紅之外,頸部、肩膀甚至全身,也可能會發紅,其他可能的症狀還有以下這些: 身上有一塊一塊的紅斑 噁心想吐 頭痛 心跳很快 喝酒臉紅患這些病風險高! 1.高血壓 根據研究指出,酒後容易臉紅的人,相較於其他人,更可能有高血壓(Hypertension)的問題,此外,心血管相關疾病以及中風(Stroke)的風險也較高。(推薦閱讀:認識心臟病) 2.癌症 喝酒臉紅的人是罹癌的高風險群,其中又以食道癌(Esophagus cancer)為最。值得注意的是,對於女性的酒精臉紅反應,與癌症是否有直接關聯,目前還尚未被證明。 喝酒臉紅3招改善 其實喝酒有臉紅反應的人,最好能避免喝酒,臉紅是一個很好的預警方式,讓你知道必須限制喝酒量。當然,有些場合因應酬喝酒難免,以下有三種方式可預防或減輕喝酒臉紅的狀況: 喝酒前先吃點東西,可以減慢酒精的代謝,避免乙醛的大量堆積而產生臉紅反應。 建議喝酒時盡量慢慢喝,且要多喝水,以加速乙醛排出身體的速度,每小時最好不要喝超過一單位(杯、罐)以上的酒精飲料。 選擇酒精含量較低的酒類,攝入的乙醇量也會減少。(推薦閱讀:酒駕駛不得!認識血液與呼氣酒精濃度,了解喝酒身體變化) 以上方法只能幫助減輕喝酒臉紅的症狀,並不能補齊你所缺乏的乙醛脫氫酶,避免喝酒精飲料,減少對身體的傷害,才是治本之道。 《Hello醫師》提醒您 飲酒過量,有害(礙)健康 未滿十八歲禁止飲酒


手術

經腹部子宮切除術:風險、過程、術前、術後須知

經腹部子宮切除術的基本概念 經腹部子宮切除術是一種透過腹部切口,摘除女性子宮的手術。部分的子宮切除術只會摘除子宮,而全子宮切除術則是摘除子宮、子宮頸、卵巢和輸卵管。您和醫師最終會決定要進行哪種手術流程,這取決於您的病史,和進行手術的原因。想要明白何謂子宮切除術,首先,您應該要了解以下所列的女性身體器官: 子宮內膜:子宮的內層組織。 子宮:一個中空、梨狀的器官,位於女性下腹部,在膀胱和直腸之間。 卵巢:女性通常有兩個卵巢,這也是卵子發育和儲存的地方。而卵巢也負責製造,女性荷爾蒙、雌激素(Estrogen)和黃體素(Progesterone)。 子宮頸:子宮頸是一條子宮通往陰道的部位,位於子宮下方,介於膀胱和直腸之間。 陰道:陰道連接子宮頸和外陰部,是月經期間經血排出體外的通道。 外陰部:女性生殖器官的外部部分。 輸卵管:卵子和精子的通道,是從子宮兩側向卵巢延伸的兩條細管。 為什麼需要進行經腹部子宮切除術? 正確評估您的症狀後,醫師會為您評估手術的風險和好處,並且決定是否該進行手術。會進行經腹部子宮切除術的可能原因如下: 子宮出血:嚴重的出血會導致貧血(Anemia)和疲勞,若治療後仍未改善,就需要進行子宮切除術。 盆腔器官脫垂:這在自然產女性身上很常見,因為骨盆肌肉和韌帶力量不足,子宮會掉進陰道裡頭的症狀。 子宮內膜增生(Endometrial hyperplasia):子宮內膜過度生長的症狀。 子宮肌肉的良性增生。 子宮頸異常。 患有子宮癌、子宮頸癌或卵巢癌。 產後嚴重出血。 慢性骨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 經腹部子宮切除術的風險因素 進行手術前,您應該了解下列事項: 對一些病人來說,除了手術外,還有其他治療方式,可以不用進行手術。請與您的醫師討論其他可能的治療方式。因為若是進行經腹部子宮切除術,您將無法懷孕,但仍有其他方式可以擁有小孩,如領養或是找代理孕母。手術後,您可能需要接受雌激素療法以避免熱潮紅(Hot flashes),夜間盜汗(Night sweats)和骨質密度降低。手術後,有些一般性的併發症會發生,例如: 疼痛。 噁心。 出血。 手術傷口感染。 血塊。 難看的疤痕。 然而,經腹部子宮切除術的特定併發症包含: 骨盆腔感染或膿腫。 子宮周圍的結構損傷。 產生廔管。 血腫。 陰道袖口裂開(Vaginal cuff dehiscence)。 脫垂。 持續疼痛。 沾黏。 壓力性尿失禁(Stress incontinence)。 失落感,因為切除子宮會使你不孕。 更年期,即使您並未摘除卵巢,此症狀仍有可能發生。 若有以下狀況,請務必通知您的醫師: 高燒超過 38 度。 手術傷口出血,有發紅發熱現象,或是流出濃稠、黃色或綠色的黏液。 您的止痛藥沒有效用。 呼吸困難。 不斷咳嗽。 無法飲水或進食。 出現噁心或嘔吐症狀 無法放屁或是排便。 排尿時有灼熱感或疼痛感,或是您無法排尿。 陰道排出的白帶有異味。 陰道出血較多。 […]


健康症狀

抽搐

抽搐的定義 肌肉抽搐(Muscle twitching)又稱為肌束顫搐(Muscle fasciculation),是肌肉小範圍且輕微的收縮。肌肉是由受神經控制的肌肉纖維所組成,當神經受到刺激或創傷,就可能導致肌肉纖維抽搐。大部分的抽搐都無大礙,甚至不會被察覺,但有時候抽搐可能代表神經系統出問題,應就醫診治。 抽搐有多常見? 抽搐很常見,各年齡層皆可能發生,請與醫師討論如何減少誘發的機率。 抽搐有哪些症狀? 身體任一部位的肌肉短暫抽動,或不停跳動,如四肢、眼皮。 抽搐的原因 導致抽搐的原因包含: 運動造成的肌肉乳酸堆積,大多發生在手臂、腿部及背部。 壓力和焦慮而致的抽搐又稱為「神經抽動(Nervous ticks)」,可能發生在身體任何部位。 攝取過多咖啡因或其他刺激物。 身體缺乏某些營養素,如維生素D、B及鈣,特別容易造成眼皮、小腿和手部抽搐。 脫水,特別是大肌肉群,例如腿部、手臂及軀幹。 香菸及其他菸草製品中的尼古丁,特別容易造成腿部抽搐。 當眼皮或眼周皮膚受到刺激時,該部位可能會抽搐。 對特定藥物產生不良反應,例如皮質類固醇(Corticosteroids)、雌激素(Estrogen),影響範圍有手及腿部。 肌肉萎縮症(Muscular dystrophies)是一種遺傳疾病,此種疾病會破壞肌肉,並使肌肉逐漸退化,可能導致臉部、頸部、臀部、肩膀的肌肉抽搐。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Lou Gehrig’s disease),或稱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是一種導致神經細胞死亡的疾病,罹患時大多從手臂及腿部開始抽搐,但也可能發生在任一部位。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會破壞脊髓裡的運動神經細胞,進而影響身體對肌肉的控制,甚至可能導致舌頭抽搐。 艾薩克綜合症候群(Isaac’s syndrome),會影響刺激神經纖維的神經元,造成肌肉頻繁抽搐,通常發生在手和腿部的肌肉。 以上僅例舉抽搐的常見原因,請諮詢醫師做更精確的診斷。 抽搐的風險因素 造成抽搐的風險因素很多,例如身體狀況不佳、脫水、肌肉疲勞等,請諮詢醫師以獲得更多資訊。 什麼時候該看醫師? 若有以下情形請立即就醫: 肌肉長時間且持續的抽搐 抽搐伴隨肌肉無力或肌肉量減少 每個人的身體反應不同,留意以上症狀,有疑問時諮詢醫師永遠是最佳途徑。   生活調整與居家療法 以下生活習慣調整與居家療法,可能有助於預防抽搐發生: 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全麥穀物,以攝取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取得能量來源。也要攝取適量的蛋白質,多食用雞肉、豆腐等優質蛋白。 保持充足的睡眠:大部分的人需要6~8小時的睡眠以維持健康,睡眠可幫助人體修復,並讓神經系統獲得休息。 壓力管理:建議嘗試一些有助於降低生活壓力的活動,例如冥想、瑜伽或太極拳。1週至少運動3次是很好的抒壓管道,進行心理諮商也很有幫助。 限制咖啡因的攝取量:減少攝取含有咖啡因的飲料或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可能會提高抽搐發生的機率。 戒菸:尼古丁是一種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影響的溫和刺激物,戒菸不只能預防抽搐,也有助於降低其他許多嚴重健康問題的發生機率。 換藥:若正在服用刺激性藥物,例如甲基安非他命(Methamphetamine),可能會因此而抽搐,請與醫師討論是否要透過換藥來改善症狀。


健康知識/常識

認識脾臟:脾臟的位置及功能

我們都聽過「心、肝、脾、肺、腎」,但你知道脾臟是有什麼作用、位置又在哪裡嗎?相信大多數人應該答不出來,因為脾臟比較少被提到,雖然一個人如果沒有脾臟也可以存活,但可別忽視這個重要的免疫器官,以下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這個神秘的免疫器官! 脾臟的大小及位置 脾臟大小約7~12公分(3~5吋),重約140~198克(5~7盎司)。有個簡單好記的口訣「1、3、5、7、9、11」,意思是脾贓的尺寸約1 x 3 x 5吋,重量約為7盎司,位於第9~11根肋骨間。 脾臟的主要功能 脾臟具有造血、儲血及免疫功能。在胎兒期間,脾臟負責造血,約5個月大時,造血功能便漸漸由骨髓所取代。 到了青春期及成年後,脾臟扮演著人體免疫系統的重要器官,裡面分布著許多腔室,腔室內又分為紅髓及白髓,紅髓充滿了竇狀孔隙,能讓血液流通並過濾血液,使得健康的血球能夠順利通過,而老舊的紅血球被破壞,最後留下可用的物質(例如:鐵);白髓則布滿淋巴細胞,發揮重要的免疫功能,全身約有1/4的白血球聚集在此,能幫助對抗造成腦膜炎(Meningitis)及肺炎(Pneumonia)等特殊細菌。 而脾臟也有儲血功能,儲存著大量血液,包括血小板與白血球,在大量失血時,脾臟能迅速供給血液。 有趣的是,儲存大量血液的功能,似乎跟憋氣時間長短也有關,研究指出,海上遊牧民族巴瑤族(Bajau),能潛水並憋氣長達13分鐘,有種說法認為,這或許跟他們天生較大的脾臟有關。 脾臟的相關症狀和疾病 副脾:約1~2成的人擁有第2個脾臟,這個多出來的脾臟通常不大,直徑約1公分,不會影響健康。 脾臟腫大:造成的原因有數種,在台灣通常是因為B、C型肝炎引起肝硬化後,門靜脈高壓致使腹腔血液不易迴流至肝臟,而引起脾臟充血、腫大、功能亢進,不只衰老血球被清除,連正常的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都會被破壞,而引起貧血或血小板減少等症狀。 脾臟破裂:原因可能是脾腫大所引起,或是左腹部受到劇烈撞擊,例如車禍。而受傷的脾臟可能立即破裂,也可能在數天或數週後才破裂,危險性很高,也因此常需要緊急進行脾臟切除。(推薦閱讀:車禍最容易受傷的器官!脾臟切除術後的照顧與生活) 愛發脾氣和脾臟有關係嗎? 如果一個人愛生氣,我們可能會說他脾氣差,不過這個「脾」氣跟脾臟(Spleen)有關係嗎?而為什麼是脾氣,而不是肝氣呢?會有此說法,是由於中醫認為,肝與怒氣相關,而脾能平息肝火,因此將脾氣發完,怒氣也就消了,但其實脾臟跟情緒並沒有直接關係;有趣的是,在中古時期的西方,也有句諺語「Venting your spleen」(發洩你的怒氣/脾臟),類似中文「發脾氣」的說法。


健康症狀

維生素B1缺乏症(腳氣病):原因、症狀、診斷、治療

腳氣病、維生素 B1 是什麼? 維生素 B1(Vitamin B1),也被稱為硫胺素(Thiamine),是八種必需的B群維生素之一,在全身肩負許多重要功能。幾乎所有細胞都會使用它,並有助於將食物轉化為能量。 由於人體無法自行生產維生素B1,因此必須透過食用各種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如肉類、堅果或全穀物來攝取。否則可能會導致硫胺素缺乏症(Thiamine Deficiency),也就是腳氣病(Beriberi)。 腳氣病有多普遍? 在已開發國家中,腳氣病較為少見,詳細訊息請與你的醫師討論。 腳氣病的症狀 腳氣病有那些症狀? 腳氣病的常見症狀: 體重急遽下降 食慾不振 結腸炎(Colitis) 消化問題,如腹瀉 神經受損 腳熱(晚上特別嚴重) 神經發炎(Neuritis) 疲勞、缺乏體力 短期記憶能力降低 思緒混亂 易怒 肌肉無力、萎縮、痙攣,腿部疼痛、僵硬 性情變化,如冷漠或憂鬱 心血管效應,如心臟擴大 你的大腦、心臟和其他組織和器官因維生素B1含量過低而受影響。骨骼肌、心臟、肝臟、腎臟和大腦通常都有高濃度的維生素B1。缺乏維生素 B1 將導致末梢神經和部分腦部區域退化,包括視丘與小腦。維生素 B1 缺乏也可能降低血液流動率,引發血管阻力,增加腫脹並導致擴張型心肌病變。 何時該向醫師求助? 如果你有上述任何跡象、症狀或有任何疑問,請向你的醫師諮詢 。每個人的體質都有不同,最好與醫師討論才好對症下藥。 腳氣病的原因 擁有下列狀況或疾病的人可能無法正常吸收維生素 B1: 肝臟問題 酗酒 厭食症或其他因飲食失調導致的營養不良 年齡較大,因食量降低、慢性疾病、多種藥物使用或維生素 B1 攝取不足等因素導致 服用影響維生素 B1 吸收的藥物 胃腸道問題,包括長期腹瀉和嘔吐 愛滋病毒(HIV)/愛滋病(AIDS) 糖尿病,據悉會讓增加腎臟加強清除維生素 B1 進行減肥手術,可能會導致進食和吸收不良等問題 大多攝取精緻食物,缺乏蔬菜、全穀物類、堅果類、豆類和種子類食物 發燒、劇烈運動或其他對身體造成壓力的來源 食用可能會影響維生素B1吸收的食物(包括生海鮮,茶和咖啡) 懷孕,增加了對所有維生素B群和大多數其他營養素的需求 咖啡、茶中的成分單寧(Tannins)會和硫胺酸產生反應,使硫胺酸轉化成身體難以吸收的形式。這將引起潛在性的消化問題與維生素 B1 缺乏。這在現象西方國家極為少見,並且普遍相信只有在人攝取過量咖啡因時,才會出現。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除非飲食中的維生素 B1 與維生素C(Vitamin C)的含量很低,否則一般來說無須擔心咖啡與茶和維生素B1之間的相互作用,因為維生素C似乎能避免咖啡與茶中含有的單寧和維生素 B1 之間的相互作用。 研究人員也表示淡水生魚與貝類含有能破壞硫胺酸的化學物質。這種情況出現在大量生食海鮮的人身上,但吃煮熟海鮮者並不會引起相同的狀況。 部分研究指出檳榔(Areca, Betel […]


新聞

小林製藥紅麴風暴!保健品驗出致命毒 「軟毛青黴酸」是什麼?吃下問題紅麴怎麼辦?

日本日本知名藥廠小林製藥爆發紅麴風暴!上月小林製藥宣布回收紅麴相關機能性保健食品,累計造成5人死亡、數百人住院或接受治療。國內目前已有二百多件採用其原料及相關產品下架,衛生福利部也接獲20餘件服用相關產品「非預期反應通報案例」。 小林紅麴案引發各界高度重視,經日本厚生勞動省檢驗發現,問題產品被驗出不應存在的成分「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目前暫時無法確認「軟毛青黴酸」是造成受害者腎臟損傷的主因,相關調查仍進行中。究竟這起小林製藥紅麴風暴如何發生?軟毛青黴酸」又是什麼?為何又會出現在保健食品中?《Hello醫師》為您詳細說明。 小林製藥紅麴「機能性保健食品」事件 小林製藥3月22日召開記者會,宣布回收紅麴相關保健食品,起因於多位民眾食用紅麴「機能性保健食品」後,陸續出現洗腎甚至嚴重致死的案例。 經調查化驗後,日本厚生勞動省與小林製藥在3月29日再度召開記者會證實,從問題產品中驗出不該存在的未知成分「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目前暫時無法確定軟毛青黴酸是造成腎臟損傷的主因,但厚生勞動省已進一步展開調查。 累計至4月2日止,這起紅麴風暴已在日本造成5人死亡,死者年齡約介於70到90多歲,還有超過157人住院及680人就醫治療。 小林製藥紅麴產品事件在台最新發展 根據小林製藥官網公布的問題紅麴產品資料及衛福部食品藥物管制署指出,台灣並無直接進口販售出問題的紅麴機能保健食品,不過,台灣三合興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與和司特股份有限公司共進口1萬1115公斤小林製藥紅麴原料,並販賣給下游業者製作成商品販售。 根據食藥署公告資料顯示,使用這批紅麴原料的廠商,已將有疑慮的商品自主性下架;根據食藥署(4/1)資料顯示,下架商品多達226種,民眾可至食藥署官網查詢。(日本小林製藥紅麴案台灣預防性自主下架清單) 另外,食藥署也公布「全國健康食品、特殊營養食品及膠囊錠狀食品非預期反應通報系統」,截至4月3日止,已接獲22例通報個案,包含6件取得食藥署健康食品標章,另有16件是一般食品。在一般食品中,有3件是民眾從日本自行購入的小林製薬紅麴相關產品,其餘13件是買到台灣業者使用小林製薬紅麴原料製成的相關產品。 台灣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范振國,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4/2)提到,日本首相岸田文雄非常重視此事件,一定會查明原因,防止同樣的事情再發生。而日本政府會主動向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本案的相關資訊,也會向各國政府提供必要的資訊。 日本小林製藥問題紅麴下架產品一次看? 圖片來源:日本小林製藥官網 https://www.kobayashi.co.jp/newsrelease/2024/20240322/ 紅麴是什麽? 紅麴(Red Yeast Rice,又稱作紅麴米),是以蒸熟的米經紅麴菌發酵所製成,其中紅麴菌(Monascus purpureus)廣泛存在於穀類、澱粉、新鮮牧草、泥土和松樹根組織中。紅麴經發酵後會產生天然的「紅麴色素」,因不會隨pH值改變而變色,且耐熱性極佳,自古以來便常用於幫食物染色。   3大紅麴好處 紅麴普遍被認為對人體有好處,包括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降血壓等。不過,根據衛福部公布的《紅麴健康食品規格標準》,自紅麴健康食品所攝取的Monacolin K,每日至少應達到4.8毫克以上,但不得超過15毫克。另外,橘黴毒素citrinin濃度應低於2 ppm的規範。 吃下問題紅麴怎麼辦? 日本一位40多歲男性吃了相關產品,兩個多月後回診抽血檢測,發現腎功能退化,宛如80多歲老人;而台灣也有一名70多歲婦人通報指出,吃了由小林製藥紅麴原料製成的保健膠囊後,被診斷急性腎衰竭,目前每週須接受洗腎三次。 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表示:「若吃到出問題的產品,要立刻停止使用」;對腎功能有疑慮者,可到醫院進行腎功能檢測,因為腎臟是無聲的器官,在衰退的初期和中期幾乎沒有症狀,及早了解腎臟功能,當出現問題時可及早治療;此外,也可從日常生活中觀察,是否出現腎臟疾病常見的5大症狀: 泡泡尿 貧血 水腫 疲倦 高血壓 小林製藥紅麴案台灣民眾該如何求償? 小林製藥社長小林章浩在記者會上表示,不會忽視海外消費者的權益,對日本與其他國家的受害者,將採取和日本國民相同的賠償標準;然而,求償過程通常都很冗長,不僅需要民眾的購買紀錄、疾病紀錄,發病與保健品的兩者的因果關係等證據,更有語言的障礙。 因此,台灣駐日代表謝長廷建議,應由台灣進口紅麴原料的廠商統整受害者資料後,集體向日本小林製藥求償,如此較容易達成目的,而駐日單位也會可協助聯繫、溝通。衛生福利部部長薛瑞元對此回應則表示:「衛福部會以專案方式,統整民眾資料,一併提供給日本」。 由於3、4月是日本的櫻花季,許多台灣人會到日本旅遊,且而國人採購日本保健食品的需求也很高。國人的用量也非常大,台灣與日本關係協會秘書長范振國提醒:「暫時不要購買與服用相關產品,以維護自身安全」。 軟毛青黴酸是什麼? 此次小林紅麴風暴中,最新驗出的毒素是軟毛青黴酸(Puberulic Acid),這是一種從青黴菌衍生而成的天然化合物;根據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曾在實驗室中看過,不算是罕見黴菌,但毒性相當高」。有資料指出,軟毛青黴酸是一種抗生素,正被研發作為治療瘧疾的藥物。 軟毛青黴酸會導致腎臟疾病? 日本民眾吃下有問題的紅麴產品後,出現腎功能衰退、接受洗腎甚至導致死亡的情形,日本小林製藥調查後發現,部分紅麴產品出現不該存在的未知成分「軟毛青黴酸」,因此,研判是造成有很大的關聯。然而,為什麼吃下軟毛青黴酸後會影響腎臟功能,致病幾轉目前仍不清楚,需要更進一步研究。 軟毛青黴酸為什麼會出現在保健食品? 製作環境出問題 紅麴是經由發酵而產生,正常的製造過程並不會產生軟毛青黴酸,日本政府單位研判,問題可能出在紅麴產品的製作環境。3月30日日本厚生勞動省與大阪市官員,共同前往小林製藥大阪舊廠(已停工)與歌山縣紀之川市工廠進行大規模搜查。 (圖片授權:達志影像) 若您有任何健康相關問題,或有相關內容合作、採訪活動及投稿邀約,歡迎隨時與《Hello醫師》聯繫:[email protected] 健康訊息不漏接,歡迎加入《Hello醫師》社群: FB:https://helloyishi.tw/uzLBu LINE:https://helloyishi.tw/Tvie8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advertisement icon廣告

醫師陣容

Hello 醫師的醫師陣容由專業醫師與各領域醫學專家所組成,協助審閱網站內容並即時分享專業領域新知。

我們的專業團隊除確保醫學相關內容之正確性,並引用最新研究和可靠資料來源參考,提供高度專業、內容豐富之健康訊息。

Hello 醫師與合作之專業醫師團隊,將不斷致力於提供實用可信賴的健康新知;在健康的路上一路陪伴並守護您,一起邁向健康富足的人生。

 

看更多合作醫師
看更多合作醫師